神奇的太极拳五把弓学说

一、前言

太极拳是拳术、吐纳术和导引术三者结合的一种武术运动项目,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和风格,不单注重“形”的练习,而且特别强调内气运动的练习,太极拳的内劲是“形”与“内气”有机结合的表现。“形”与“内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太极拳的形不仅是指动作的外部姿势,更重要的是针对周身关节,从颈椎到尾闾,从四肢远端到近端,从肌肉的活动形成一系列要求。太极拳练习中气的运行是在身体做特定的“形”变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长期的练习,逐渐产生一种松柔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内劲,形体是内劲之所寄,离开“形”来谈太极拳的内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各把弓的形成与调节

1、主弓的形成

在五把弓中,主弓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结构与调节最为复杂,不单从躯干上下纵向形成一把弓,而且从胸背部左右横向形成一把短弓,可分为脊柱四个生理弯曲的调节和胸背的调节两个主要部分。

太极拳的提顶、吊裆与命门穴(腰椎第三节处)后撑等身法要求,对脊柱四个生理弯曲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提顶”要求百会穴上提,下颚微收,主要是胸锁乳突肌用力通过寰枕关节的额状轴向前转动,颈后的夹肌受头肩杠杆活动形成的牵拉,同时作一定程度的离心式的收缩(不能单纯消极放松,否则将成为低头之病),使百会穴与脊柱成垂直位置作相对静力性的固定。这一调节在X光机的光屏显示颈椎外突向上张开,颈曲变浅,产生颈曲的反弓形调节成正弓形的趋势。

脊柱腰曲的调节,对主弓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身法主要有“吊裆”“尾闾上托”和“命门后撑”等。调节时,腹直肌腹内外斜肌作上位固定收缩,使骨盆绕髋关节的额状轴均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练习中,人体肌肉、关节的活动及其运动力学方面的特征,可以说是身法练习的基础。本文就从这一方面,对太极拳身法要求最精要的“五把弓”学说作为太极拳主要形式的“开合劲”和“螺旋劲”进行探讨。希望能够阐明太极拳有关身法练法的具体要求、目的和作用及相互间的联系,使太极拳练习者对身法和练法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太极拳练习的科学性。

2、太极拳的“五把弓”学说

前辈太极拳家总结的“五把弓”学说,就是把人体分为“五把弓”:身躯犹如一把弓,以腰为弓把,闇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上肢弓以肘为弓把,手腕和颈下胸锁关节为弓梢;下肢弓以膝关节为弓把,胯骨与足根为弓梢。我们将五把弓看成拱形结构的弹性体,弓的协调和张驰活动(也就是拱曲率半径变化)和转动是太极拳“开合劲”、“螺旋劲”的基础,而太极拳的身法、练法主要是围绕弓的形成和调节提出来的,通过对各把弓的形成和调节及相互间关系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各身法在练习中的实际意义和正确要求,从而更好地掌握它转向较水平位置,使腰曲变浅,并有向后的趋势,同时腰肌、臀大肌做固定的离心式收缩,加大拮抗力量,使脊柱的活动保持一定的范围。

从整条脊柱的侧面来看,胸曲、颈曲和腰曲向后趋势的调节,使整条脊柱的生理弯曲沿着正弓形的趋向调整。以肌肉活动形式来说,躯干后面使脊柱屈的有关肌肉群是拮抗肌。

在以上调节过程中,对拮抗肌的工作有较特殊的要求,如果拮抗力量太强,易造成动作的僵硬;如拮抗肌只做消极的退让,便会产生低头弯腰,挺胸收腹之病,两者均会破坏形成主弓的正确姿势。

只有在使脊柱屈的主动肌收缩到头颅,骨盆前屈的同时,使脊柱伸的拮抗肌应做相应的离心式收缩进行拮抗。两力的共同作用使“顶”与“尾”分别向上和向下的调节。这种调节以上下两个方面同时对拮抗肌进行牵拉,使其得到更充分地拉长,产生较大的张力。

拳法中称之为对拉拔长(此时脊柱各椎骨间的接触形成前受压、后受拉状态)同拱形结构的受力特点相似,使整条脊柱后面不同起止点的拮抗肌群的活动更加协调,更具整体性,其产生的拉伸张力,对主弓这一拱形弹性体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含胸拔背”的身法要求,主要是以对躯干主弓,胸背部横向的调节。调节时前锯肌胸小肌起点固定的收缩,牵拉肩带外展,使背向后圆张,胸向内含,成“含胸拔背”状,胸背在横向形成一拱形结构,这时肩胛提肌菱形肌等拮抗,由于脊柱作正弓形调节与肩带外展的活动的同时作用,受到充分地对拉拔长,产生拉伸张力以协助及维持这一拱形结构,在推手中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练习中主弓的调节、活动的幅度虽远比四肢弓的活动幅度小,但不是静止性。在做合的动作时,躯体前面有关肌肉群积极收缩,背面有关拮抗肌相应做“积极性拉长”(离心式收缩),使主弓的两个拱形加深,从而起到缓冲作用;在做开、发的动作时,原来受到充分拉伸的躯干后群肌积极工作,前群肌受拉伸,弓的拱变浅。发劲时,所积蓄的势能一刹那间便充分转化为动能。这是太极拳发劲的原理所在,拳论所谓“蓄劲如拉弓,发劲如射箭”,因此,做开的动作时,应按太极拳身法要求中的“开胸舒腹”进行,切不可挺胸、塌腰、突臀成弓形,太极拳主张做开合、蓄发劲动作调节活动,恰与田径投掷项目的反弓形蓄劲发力形式相反。

3、下肢弓的形成与调节

太极拳的四肢关节活动要求曲而不直,留有余地,劲而曲者“蓄而有余”,富于弹性,下肢弓的调节活动关系甚为密切,其运动形式可分为提腿、踢腿等单腿支撑的开放式运动链运动和两腿支撑的闭锁式运动链运动。下肢弓调节活动的主要作用是移动重心,调节动作的开合、升降,蓄劲动作中起着缓冲外力(推手时对方的压力和支撑反作用力),拉长发劲动作的主要肌初长度的作用,在开、发劲动作的作用是有效的积极蹬地,充分利用地面支撑的反作用,加强发劲力量。下肢弓做合的动作时,胯骨松沉而后撑,即太极拳身法中的抽胯与下面支撑的足作屈的动作,即为身法中的“展踝”相呼应。同时膝关节积极前屈,起拉弓把作用,这样两弓把的共同作用,使下肢成理想的开弓状。

此时臀大肌、大腿的前群伸肌(主要是股四头肌)和小腿的后群肌受充分的拉伸,使这把弓成富有弹性的压缩弹簧状,为发劲动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做开和发劲动作时,原来受到拉长的臀大肌,大小腿的有关伸肌作强有力的收缩,使胯、膝、踝三个关节同时积极挺伸,从而蹬出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往上传递与主弓和上肢弓配合完成发劲动作。

在两腿同时着地支撑的情况下运动,两腿髋关节与骨盆的连接。两足与地面的连接,使下肢的运动链形式的运动,在闭锁式运动链中,各环节的自由度受到相互制约,即某一关节的活动都会相应地引起其他环节的运动。使下肢两弓的活动有着十分密切联系,如由弓步转坐后腿做合的动作时,前弓腿由蓄劲的开弓状逐渐向前蹬伸,利用向后支撑反作用力,使重心后移,同时做微屈的后箭腿作相应的抽胯、展踝、屈膝的开弓蓄劲动作,由坐后腿合的动作转弓箭步完成开的动作,即为前腿弓合、后腿弓开,下肢两弓开与合的交替平衡,在太极拳练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太极拳重心平衡式转移和蓄发式转换的基本形式。如果一把弓做发的动作是,另一把弓没有做相应的蓄的动作,就会造成重心上浮,腰裆劲不能下塌,全身散发不得劲。

下肢两弓上部弓梢的胯与主弓骨盆的连接,形成向上的拱形结构,太极拳身法中称之为“裆”的调节,在承受上部传下的力和使主弓下肢连成一体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太极拳身法中有“圆裆”的要求,就是不管在下势、动势或开合时均应将两胯根向外撑开,也就是两股骨作轴向稍外旋,使两腿略外展,防止出现夹裆而产生向后的无效分力,(在技击上,可称为有效分力,为对方所利用)更好地发挥这把弓的弹性作用。

4、上肢弓的形成与调节

上肢弓以肘为弓把,手腕和胸锁关节为弓梢。弓梢必须相对固定,前后对称配合运动,上肢弓的调节与下肢弓不同的是,有一弓梢处游离状态,为开放式运动链,其腕部弓梢的活动自由度达到七个之多。在开放式运动链中,只要有个环节相对固定,则其他环节都可以产生运动,某一环节的运动并不影响其他环节,这一特点增加了上肢弓调节的复杂性。由于上肢弓的调节要在上肢作为一个弹性体的基础上进行,所以要将腕关节和肘关节的活动,特别是游离弓梢的腕关节作某种程度的“固定”,而这些工作是由整个上肢的有关屈、伸肌在有关神经的支配下进行分化和协调工作完成的。

例如:做抱球曲臂动作时,前臂、上臂的对抗肌——伸缩肌作相应的拮抗收缩,拮抗收缩的力量小于主动肌而作离心式收缩,而不能是完全放松退让(这种消极退让会使某个环节产生单独的活动,太极拳练习中称之为“梢动”之病,在太极拳技击练习中要特别注意克服的)。

从而使腕关节和前臂在曲屈运动过程中起着相对固定和拮抗作用。在合蓄劲动作中作离心式收缩的拮抗肌,由于它们都在执行着牵引对方的工作,因而保持了主动性,凡是在开、发劲动作时需要表现力量的肌肉(主动肌),都是处于预先拉长的条件下,合、蓄劲具有抗衡,牵引力的倾向。当作开、发劲的动作时,立即解脱牵引。

如箭的离弦,充分地发挥爆发式的动力,由于上述对抗肌的牵引拮抗作用,作为主要曲臂肌的肱二头肌做收缩时,不单是近端固定收缩,而且具有远端固定收缩的性质,肱二头肌使上臂和前臂之间的靠拢是相对运动的(也就是两弓梢在张开时的相应调节),不单从上臂为支点的,肱二头肌在这样的情况下收缩,还可以将肩胛骨向外、向前、向下作“力偶”式的位移,使肩下沉和将有关背肌拉伸,与主弓的“含胸拔背”调节一致,是上肢弓与主弓发生连接关系的关键。

一般要求曲臂对肘向外和前下松拉开,使手弓的调节符合“沉肩坠肘”的要求,整个上肢成外拉、内压的开弓状,具有拱形结构的力学特点,又似受压的弹簧。

做开弓发劲的动作时,原来受到预先拉长的伸肌做积极的收缩,使上肢弓的近端弓梢后撑与主弓调节发出的动力相配合,前臂在肘关节处伸时,腕关节弓梢相应向前撑出发劲。上肢弓的发劲形式就是这两梢相应对拉撑开表现出来的。

三、各弓的相互联系和“五弓合一”诸身一家的要求

把弓看成太极拳整体身法要求这部“机器”的“零部件”。各把弓的调节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五把弓中,主弓起着承上启下的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这部“机器”的主件,它上与两膊(上肢两弓)联系,下与两腿(下肢两弓)相随。在练习体会各弓调节要求的基础,应着重练习体会四肢弓与主弓的联系,将各弓梢的调节与主弓的调节统一起来,也就是以主弓为主体“组装”与“总装”,在大脑运动中枢的统一调度下形成整体劲,才能做到拳论中所说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达到技击上随身所欲、得心应手的境界。

1、主弓与上肢弓的相应联系与调节

五弓合一,从结构上看,主要有上肢弓与主弓的连接,是由肩带与身弓中的胸背这一横弓直接发生联系的,产生要求这两把弓的调节达到高度的协调,例如胸背弓的屈、蓄和伸、发调节到同步的协调程度。由于上肢弓、主弓调节上的同性,可将其视为一统一体的活动,上肢弓不过是主弓的延续。所以有人将上肢弓的近端弓延至胸背弓把的大椎处,是有充分道理的,这样使左右两上肢弓通过大椎直接联系起来,对大椎的调节活动也同时直接影响至左右两上肢弓。

蓄、合劲时,腕关节弓梢在弓把肘关节屈曲拉弓时,直接与大椎(而不是与肩)产生相应的活动,就象它们之间有根弦连接起来一样。发劲开劲时,肘关节伸展,腕关节弓梢前伸;另一弓梢大椎相应地用意后撑,这种活动形式在太极拳练习中称之为“拔背”、“对拉拔长”,就像放箭对两弓梢的活动形式一样。初学阶段可通过反复练习,体会合劲时腕关节与弓梢和大椎的“相吸关系”。开劲时腕关节与大椎的对拉拔长,从而达到劲力定型自动化的程度,一举手便能身手合一,打好上盘功夫的基础。

2、主弓与下肢弓的相互联系与调节

五弓合一的另一组连接就是主弓与下肢两弓的连接,是主弓下端骨盆与下肢弓的上弓梢胯部通过髋关节发生关系的,由于髋关节活动的骨肉群既有活动大腿,又有活动骨盆的功能,这些肌群按特定要求工作,是使主弓和下肢弓调节合一的关键,在完成蓄劲姿势时,主弓下面部分的身法要求是“命门后撑”、“尾闾向前上翻托起丹田”。

从动作结构上看,就是使骨盆绕额状轴后倾,将骨盆的前部往上提位,同时体后的肌肉群做下固定收缩,将骨盆的后部往下拉,这两组肌肉对骨盆绕额状轴做向后的转动,从而使腰曲变浅和主弓弓把的命门后撑开成弓状。

另外股二头肌、半腰肌、半键肌均为多关节肌,跨、膝关节作下固定的收缩,使骨盆后倾,命门后撑的同时,还使大腿在膝关节曲的功能将主弓与下肢弓的调节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主弓与下肢弓两大“部件”间连接的纽带。所以在练习中,有意将“命门后撑”,上体重心垂直线经过髋关节的后方,沿着脊柱到骨盆的拱形中心上面,把躯干和上肢重力及承担的外力传递给下肢,使两腿得劲。反过来,两腿蹬地获得的地面支撑反作用力,也能更顺利地传递到上体。

3、五弓合一,诸身一家

太极拳的五把弓学说要求一身备五弓,又要求五弓合一,各把弓的形式和相互联系的身法基础,前面已作了叙述。

五弓合一,从力学结构来看,就是通过“组装”和“总装”将五把弓有机地联系成由多个拱形结构连接起来的统一体。拱形结构具有省材抗压的力学特点,由多个拱形结构受到某一方面的外部压力时,便能传到其它各拱中,产生协调的弹性变形,有效地缓冲和分解压力,同时积蓄弹性变形的势能,发劲时协调地把弓弹出,便能产生强大的劲力。

在五弓合一的练习过程中,神经、肌肉的协调活动,是各把弓的形成和联系合一的基础。五弓合一,要求神经、肌肉的协调活应具有高度的协调性,从肌肉的活动形式上,可将躯干、上下肢的屈肌分为一大组,伸肌分为一大组。练习时要求各组内肌肉、肌群的活动高度地协调。如在蓄劲时,各把弓的屈肌缩短,伸肌拉长,使各把弓形成内受压,外受压的压缩弹簧状,发劲时则反之。

特别要指出的是,太极拳的动作不是单纯的屈、伸形成进行的,更重要的是在屈伸中,始终贯穿着螺旋、缠绕的动作,各圆转肌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一切屈伸动作都要受圆转的支配,这是太极拳用劲形式的一大特点,在发劲练习时,肌肉的工作既是各把弓调节的动力,又是各把弓连结的纽带。

……

螺旋运动动作中主弓的腰脊不单起着轴心的作用,而且是产生螺旋劲的总源头。

由它转动作主导,上肢两弓作伴随运动,它们之间有着内外和主从的关系。骨盆带动脊柱的左右旋转运动,躯干便随之转动。太极拳运动中所谓“转腰”,确切地说就是“转骨盆”,转骨盆的动力从何而来呢?它的工作原理是:由于下肢大小腿绕长轴所做的螺旋转膝等,在两肢支撑的情况下,躯干下部骨盆与下肢的连接成闭锁式运动链,使主弓与下肢弓在调节过程中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更为密切。所以在练法上要求松腰松胯,在提顶吊裆的前提下,放松腰部肌肉和两膝关节,才能向下松沉,使两腿得劲。

如在坐后腿转弓步的过程中,主弓的开劲调节给下肢以更大的压力,使下肢受到两个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作用力。主弓作用于下肢的作用力,又通过地面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反作用于主弓,使骨盆作力偶式转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积极蹬地的反作用力可看作为主动力。

故前人提出“其跟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程序,是对这种形式的反作用的反映,并不是运动的主动调节程序。

资料来源于网络

花几分钟







































小儿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昆明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yganv.com/zyyf/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