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赵京生:知名中医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经脉系统由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结构,形成于古代,深刻影响着当今对经脉及其理论框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着现代经脉研究。经脉系统结构是对经脉理性认识的高度概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然而,为什么是这种结构关系?它说明了什么?科学性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迄今未见深入的系统研究,这些问题不理清,针灸理论的当代建设就难以真正推进。笔者结合以往研究,试做如下探讨。
1经脉系统的由来与演化
经脉系统的组成,有个由少到多的过程。目前所见最早的经脉记载——出土简帛医学文献中,经脉的数目是十一条。《内经》中,十一脉又增一条而成十二经,各经脉内容完整,相互之间有明确而密切的关联,常以“十二经脉”“十二经”相称而已自成系统,标志即《灵枢·经脉》篇。十二脉自成系统的体现,还有经别是十二,经筋是十二,皮部也是十二。在此之外,还出现了任、督、冲、带、维、跷诸脉,但分布与病候等内容都不完整,没有独立的整体概念与完整关系,未成系统形式。《难经》提出奇经八脉的概念,将任、督、冲、带、维、跷诸脉独立为一个系统,相对于十二脉系统。此后,《针灸甲乙经》即以此分类经脉内容;《千金要方》所绘“明堂三人图”则以不同颜色区别这两类经脉,“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至元代以《十四经发挥》为标志,将任督二脉合十二脉,成十四经脉。与十二脉和奇经八脉不同的是,十四经并不是独立于这两个子系统之外的新系统,而是指称其中部分经脉的一种组合。
大体上,《内经》之后直至元代前,十二经脉始终保持稳固的独立性,与奇经分而视之;十四经则将十二脉与奇经中的任督脉并视之。那么,任督脉与十二脉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什么?是怎样变化的?这个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先合、后分、再合。
所谓先合
《内经》中,任督二脉曾与十二脉相提并论。《灵枢·经脉》篇中,十二脉顺序相接,至最后的足厥阴脉,直行“与督脉会于巅”(后世论及十二脉流注常略之)。《灵枢·营气》叙述的督脉循行,实际含有任脉循行区域,“……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这两篇的经脉是环形连接,主体为十二脉,着眼于血气(环流)运行方式的说明,这是任督二脉出现于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灵枢·脉度》《灵枢·五十营》两篇中,经脉连环结构中还包括跷脉,共为28条经脉,称“二十八脉”。但跷脉计入其内,为的是凑满“十六丈二尺”之经脉总长度,方合一昼夜“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灵枢·五十营》)。
《灵枢·经脉》篇所论十五络,包括任脉络和督脉络,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与十二经脉合称“二十七脉”。记述腧穴归经的《素问·气府论》,任脉、督脉和冲脉都各有所属腧穴(分别为28、28、22穴),与手足六阳脉并论。
此外,督、任、冲、跷、维诸脉的循行都有与十二脉相合的部分。督脉,在躯干下部(下腹、臀)与足少阴经,在头项背部与足太阳经有部分循行相合(《素问·骨空论》)。冲脉,“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灵枢·逆顺肥瘦》);冲脉与十二脉的关系,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灵枢·海论》《灵枢·动输》)。“跷脉者,少阴之别”(《灵枢·脉度》)。“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素问·刺腰痛》)。
可以看出,无论《灵枢》还是《素问》,虽以十二脉为主体,在说理中却已将任督二脉纳入其中,跷脉、冲脉则或被纳入。督、冲、跷、维诸脉的部分循行分布,与足少阴、太阳等经脉实为同一区域。
所谓后分
真正将十二脉与另外的八脉分作两个系统的是《难经》。《难经》从功能角度,以水系比喻经脉系统,十二脉流行气血而比之沟渠,奇经八脉溢蓄气血而比之深湖,从而将二者区别开来。但这种区分实有主次,即以十二脉为主,奇经八脉为次,仍是维持早已自成体系的十二脉在经脉系统中的主体地位,而其以外的经脉另成一系。《难经》之论,在方法上是简单的,而且以湖泊比喻奇经在气血运行中的作用,甚至也不合《内经》中任、督、跷脉直接参与气血循环的认识,这一点明代楼英已指出:“……督、任、跷脉,岐伯谓在十二经荣气周流度数一十六丈二尺之内,扁鹊谓奇经八脉不拘于十二经。二说矛盾,以待贤者”(《医学纲目·阴阳》卷一)。
所谓再合
北宋官修针灸腧穴典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上卷所述经脉(循行、病候和腧穴)为十二脉和督脉、任脉。将任督脉与十二脉相并,主要是出于全身腧穴周全的考虑,如该书夏竦序所说:“天之数十有二,人经络以应之,周天之度,三百六十有五,人气穴以应之。上下有纪,左右有象,督任有会,腧合有数,穷妙于血脉,参变乎阴阳”。元代王国瑞对《标幽赋》“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一句从十四经解释:“十二经络、督任两经,贯串三百六十余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或是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影响。
元代滑伯仁基于经脉与腧穴关系,认为任督二脉自有专穴,不同于奇经中的其他六脉,而与十二脉并列。即《十四经发挥·凡例》所云:“十二经所列次第,并以流注之序为之先后。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专穴也。总之为十四经云。”在中卷又进一步说明:“按:任督二脉之直行者,为腹背中行诸穴所系,今特取之,以附十二经之后……其余如冲、带、维、跷所经之穴,实则寄会于诸经之间尔,诚难与督任二脉之灼然行腹背者比,故此得以略之。”显然,滑氏将任督二脉与十二脉并言,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角度不同于《难经》。而其明确提出十四经概念,有前人提供的相当认识基础。
综上,十二经脉最先自成体系,在涉及全身(尤其躯干部)的经脉分布及腧穴时,往往要并言任脉督脉;任督二脉具有相对独立性,提示奇经八脉的结构并不稳固。奇经虽然成为独立系统,但冲、带、维、跷诸脉因无专属腧穴,而只具理论意义。十四经有实用价值,但不具独立系统的理论意义。所以,无论十二经脉系统、奇经八脉系统,还是十四经,都难以兼顾理论和应用的统一。理论与临床脱节,此是表现之一,也是源头性原因之一。
2经脉系统的结构基础
经脉系统形成演化过程提示,出现在前并一直作为主体的是十二经脉,共同的分布特点是一端在四肢末(原本起于四肢),一端在头或身,故而以手足经脉相称。为什么四肢经脉先出现?意味着什么?据现有资料和研究,主要与脉动、诊脉、刺血及艾灸治法等有关[1-4],而这些因素都与四肢尤其是肘膝以下末端部位密切相关,却极少关涉躯干部。亦即四肢肘膝以下为针灸的诊察和治疗部位,头身为其治疗的效应部位。对经脉的描述,始于四肢而终于头身,说明经脉所要表达的是针灸的远隔效应/作用。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以肘膝以下腧穴为主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这些理法同样也是腧穴理论的主体内容。所以,四肢经脉最先出现、最先形成理论形态并且位居理论主体这一事实,深刻反映了对针灸治疗诸种规律性所赋意义的不同,而不仅仅是发展过程的历史性经过。
出现在后的任脉、督脉等,分布部位只在头身。这些经脉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素问·气府论》对认识这个问题有重要启发,该篇以“脉气所发”形式专论腧穴归经,但只包括手足阳脉和任、督、冲脉,这些腧穴的部位涉及相应经脉循行的全程,记穴顺序依身形自上而下。而手足阴脉,仅在篇末记为“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跷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考此句之前,《黄帝内经太素·输穴·气府》卷十一有“五藏之输各五,凡五十穴。”参考《太素》可知,对胸腹部腧穴(的作用),原本以任、督、冲脉来表达,而不是手足阴脉。与此相对照的是,①《灵枢·九针十二原》以“十二原”表达手足阴脉四肢穴及不言经脉归属之躯干穴(膏之原、肓之原)对(躯干)内脏的治疗作用;②《灵枢·本输》(以五输穴形式)赋予四肢穴极重要意义。
此外,《素问·气府论》篇冲脉“脉气所发”之穴全在腹部,称“腹脉法”。《内经》所载冲脉循行主要在躯干部,只在《灵枢》(逆顺肥瘦篇、动输篇)记有下肢循行(并足少阴脉)。《难经》同《素问·气府论》。《针灸甲乙经》卷三论及冲脉的22个腧穴也是在腹部(见下文)。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奇经八脉考》等宗《素问》《难经》之说。因此,冲脉循行分布,多数认为在腹及胸部,在下肢的循行多视同足少阴脉,落实于腧穴则只在腹部,这与诸书所论冲脉功能和主病范围是一致的。
《针灸甲乙经》(卷三)记述全身腧穴,没有完全沿袭《素问·气府论》的思路和方式,而是按照人体自然形态,以头身分23个区域、四肢分12经脉的不同形式和先后顺序记述。在头背胸腹,明确言及循行的经脉只有督脉、任脉和冲脉(即头部背部“循督脉”,胸部“循任脉”,腹部“循任脉”“循冲脉”),同《素问·气府论》。躯干部腧穴与四肢经脉并非没有关系,而是以脉气所发(从属性质)、尤其是交会穴(多重关联)为主要形式。《针灸甲乙经》这种记穴方式,形象地提示腧穴之头身与四肢不同所在与经脉的关系有别。同时,也再次显现了十二脉的特殊性。
《十四经发挥》中,任督脉以其自有腧穴而从奇经中分出,加上十二脉腧穴,而能“隧穴之周于身”(自序),故滑氏主张十四经的目的是确立一种穴及全身的经脉组成。然而,十四经的这种涵盖“全身”的构成形式,在彰显整体性的同时,也掩盖了十二脉与任督脉原本各为体系所体现的四肢与躯干(不同部位)腧穴的意义区别。
上述各时期对腧穴与经脉关系的认识和表述方式,都表现为四肢与躯干的部位区别。显然,腧穴所在部位,决定腧穴作用特性,是腧穴与经脉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重要基础。以所在部位与主治病症之间的普遍关联来划分腧穴,大致可分为四肢穴与头身穴两大类。以临床意义更为重要的脏腑病(内脏病)而言,全身腧穴中突出的差异主要是肘膝以下穴与躯干穴。孙思邈正是从这个角度将十二经脉的重要腧穴概括为:五输穴、俞募穴,即四肢穴与躯干穴两类,“五藏六府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藏府出井、流荥、注俞、过原、行经、入合,募前后法”。并以手太阴肺经穴为例说明,“假令肺手太阴,为藏出于少商为井,流于鱼际为荥,注于大泉为俞,过于列缺为原,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募在中府,俞在第三椎。他皆仿此”(《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第一)。据此,“募前后法”应是“募俞前后法”。
3经脉系统的建构——历史性抑或科学性
经脉系统由各类经脉组成,不同组成经脉(即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经脉”的普遍性质,是所有经脉形成系统整体的基础;“经脉”的特性,是经脉分类并形成子系统的基础。符合经脉科学内涵的系统结构,要能反映经脉的本质特性和逻辑关系。
经脉系统演化过程提示,其组成部分与相互关系的结构,影响至今的是十二脉与奇经八脉。其中,在经脉的循行分布及其反映的腧穴主治特点上,十二脉具有高度的共性,具有科学性,因而体系稳固,一直占据系统整体的主体地位。奇经八脉则不具备这种共性,因而其体系也不稳固,现今仍作为一个子系统,是《难经》之说的历史沿袭。也就是说,在整体上,传统的经脉系统结构尚不够科学。要使经脉系统的整体充分体现针灸治疗规律,表达经脉临床意义,就不能照搬古代、简单承袭,而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予以结构重组。
经脉之间的内在关系,决定着经脉系统的结构。腧穴的部位及其主治特点,反映在经脉上即循行联系的特点,亦为经脉之间差异的表现形式,这是经脉分类的依据之一。十二脉自成系统且结构稳固的内在根据,即都具有四肢部腧穴,都基于四肢穴对头身病症的远隔治疗作用/效应,其经脉起于四肢、终于头身的形式反映了这种特性。所以,古人指称十二经多强调其手足之部位。如《难经·二十三难》:“手足三阴三阳”。《太素·十二水》卷五杨上善称“手足十二经”。《医心方》卷二第八称“四肢脉”。《医学纲目·痛痹》卷十二“盖经脉者,为手足十二经脉也。”《古今医统大全》卷五有“论手足经”一节。《灵枢注证发微·卫气》马莳谓“手足六经”。从这个角度分析奇经八脉系统,自能明了其结构的问题所在及经脉系统整体结构的重建方法。
按照经脉的起始部位,手足十二经脉起于四肢,为四肢经脉(简称四肢脉);任脉督脉起于躯干,为躯干经脉(简称躯干脉)。将这种划分扩展到整个经脉系统,则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属四肢脉,冲脉、带脉属躯干脉。即经脉系统由四肢脉和躯干脉两个子系统及其关系构成。
上述内容可简略表述为:经脉系统——四肢经脉,躯干经脉。
重构之后的经脉系统,组成部分虽然也是二元的,但划分的基准不是某组经脉,而是所有经脉的身形分布及其腧穴主治的特点。与这个系统结构相应的经脉循行形式是向心型[5]。这样,经脉系统结构的整体就更为科学;在形式上体现经脉之间、经脉循行全程的意义并非同一;突显四肢与头身之间的远隔作用联系这一独特的针灸治疗规律。
4结语
传统的经脉系统结构以十二经脉为构建基准,虽然这部分具有内在的科学性,但统整体未能充分反映经脉的不同性质与意义。重构的经脉系统,基于经脉的共同特性,分为四肢脉和躯干脉,两个子系统具有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整体的科学性得以提高。
经脉系统,无论十二脉与奇经八脉,还是四肢脉与躯干脉,都是二元结构,十四经则是其简化形式。经脉系统包括的20条经脉(正经和奇经),其中有专属腧穴的,四肢脉只有三阴三阳脉,躯干脉只有任督脉,从实用角度看,十四经(四肢脉和躯干脉)属实用结构,而20条经脉的系统则是理论结构。重构的经脉系统二元结构,实用结构嵌在理论结构中,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形式。在针灸发展史上,作为这种结构内涵的反映,《针灸甲乙经》主要是腧穴形式,《十四经发挥》是经脉形式,重构的经脉系统在相当程度上是对《针灸甲乙经》所代表的经脉腧穴认识的回归,由此亦可见二书的实践价值与学术意义。
重构的经脉系统二元结构,以部位分类经脉,形式上突显四肢与头身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