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病与脚气的区别
一字之差,有的人往往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以为是同一种疾病。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硫胺素)而引起的一种以消化、循环和神经系统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而脚气是足癣的俗称,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又叫脚湿气、香港脚。所以,从病因来讲,两者的区别就是脚气病是因维生素的缺乏引起,脚气是由真菌引起。再者,脚气病没有传染性,而脚气有传染性。
脚气病常发生在长期以精米为主食,而又缺乏其它副食补充的人群。症状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食欲不振、大便秘结,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称脚气性心脏病;还有的患者有水肿及浆液渗出,常见于足踝部其后发展至膝、大腿至全身,严重者可有心包、胸腔及腹腔积液。
脚气病有三种类型:干性脚气病、湿性脚气病和婴儿脚气病。前两者多发生成年长者,临床上以神经型为主的称为干性脚气病:以水肿和心脏症状为主的称为湿性脚气病;婴儿脚气病多数发生于出生数月的婴儿,一般病情急、多为突然发病,若不及时诊断,可因诊治失误死亡。
脚气是足趾间、足跖、足跟、足侧缘的皮肤癣菌感染,这些皮肤癣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其中红色毛癣菌占50%以上。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用手搔抓患癣部位或与患者共用鞋袜、手套、浴巾、脚盆等是主要传播途径。
脚气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我国江淮流域以南地区发病较北方多。夏秋季发病率高,常表现为夏重冬轻或夏发冬愈。多累及成年人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皮损多由一侧传播至对侧。
患上脚气,应及时、彻底地消灭传染源;穿透气性好的鞋袜,保持足部干燥,不共用鞋袜、浴盆、脚盆等生活用品。
一、脚气病的检查
(1)一般治疗:血常规,尿常规。维生素B1符合试验尿中排出量减少。
(2)其他检查:血液丙酮酸、硫胺素检查,血丙酮酸、乳酸浓度增高;红细胞转酮酶活性降低。
(3)心电图检查:可见异常。
二、脚气病的治疗
(1)一般治疗:调整饮食,供给乳母和患儿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喂母乳的婴儿应同时治疗乳母,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
(2)维生素B1治疗
1、轻症患者。给予口服维生素B1。
2、重症(如心型、脑型)及消化道功能紊乱者。应注意静脉注射忌用葡萄糖溶液稀释,以免因血中丙酮酸增加而加重病情。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皮质素、过量的烟酸和叶酸均妨碍维生素B1的利用,均应避免。
(3)对症治疗:如纠正心力衰竭、抗惊厥治疗
等。
三、脚气病预防
人体内不能制造硫胺素,贮备量也有限,人的肠道细菌虽能合成硫胺素,但数量很少,而且主要为焦膦酸酯型肠道不易吸收。故必须每日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B1。
预防脚气病重要措施之一为加强粮食加工的卫生监督和指导,防止谷物辗磨过程中硫胺素的耗损。另外应加强营养卫生的宣教,尤其产米地区及以米为主食者,强调仪器品种多样化及平衡性膳食的重要意义。
天然食品中硫胺素含量每克中以猪肉最高,为0.5~1.2毫克(其他肉类为0.1~0.2毫克),猪肝0.4毫克,黄豆0.8毫克,糙籼0.34毫克。蔬菜果品、蛋类每克中含硫胺素不大于0.1毫克。故肉类豆制品皆为硫胺素很好的来源。
对孕妇、乳母青少年、体力劳动者宜添加这类食品。脚气病流行地区可分发预防剂量的维生素B1日常服用。维生素B1的每日需要量为婴儿0.5毫克,儿童1~1.5毫克,孕妇和乳母2~3毫克。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对抗硫胺素的生理作用,阻碍丙酮酸的氧化。过多量的叶酸或烟酸都会阻碍硫胺素在肝内的加磷作用。利尿药可使硫胺素的排泄增加。上诉情况应予注意以避免医源性脚气病的发生或加重。
脚湿气俗称香港脚,是由真菌感染的一种皮肤病。常发生于足距部及趾间,也延至足背及踝部。病变常迁延难愈,易于公共场合传染。临床上分为以下几型:
1、鳞屑水疱型:在趾间,足跖及其侧缘反复出现针头大小丘疱诊、疱诊,有程度不一的炎性反应和瘙痒,疱干后脱屑:
2、浸渍靡烂型:皮肤可见浸渍、发白、松软,有渗液。极易继发感染,并发淋巴管、淋巴结炎及丹毒等。
3、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见角质层增厚、粗糙干燥、脱屑。可有轻度瘙痒。在冬季易发生皲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