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术成功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内功运动机制和搏击能力的形成。而内功运动机制和搏击能力的形成则主要是通过拳架、对练、搏击实践而形成。所以,如何练习拳架,进行对练,进行搏击实践是内家拳功夫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如何练习拳架、进行对练,进行搏击实践,一方面决定于修练者自身,一方面则决定于教授的老师。所以,师爷在传授中,从形式上,一是调整拳架,二是演示用法,三是讲述拳理、拳法。但针对弟子的情况教授的核心内容则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修练内功,一方面是培养搏击能力。师爷认为修炼内家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学拳、练功、练艺。学拳练拳的人亦分为这三种类型:一类是学习练习拳架招式,一类是追求功夫,一类是修练艺术。学习拳架招式是练拳的初级阶段,修练功夫是练拳的主要内容,练艺是具备一定功夫后的作为。因此,针对大部分弟子的状况则主要是注重功夫的培养,也就是内功的修练和搏击能力的培养。教授内功在培养弟子修练内功的教学中,在拳式上师爷非常推崇三体式桩法。“三体式”又称“三才式”。名称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思想的观念认为,世界是由气产生的,清气向上升腾,浊气向下沉落,因此生成了天地。后来又在天地的作用下,产生了人。天、地、人这三类事物就构成了世界基本的物质现象,所以成为“三才”。形意拳应用类比的方式,通过象形取义的分析,根据自身运动和中国哲学观念认为世界产生的过程和状态的相似性,将身体最基本的运动方式命名为“三体式”。具体来说,就是以人的三丹田,头、手、足,躯干肢体的三节运动来比喻天、地、人三才。三才运动的特点是上下相连,内外如一,即形意拳所讲的“六合”,是内家拳身体运动的基础,总的运动机制。而三体式桩法,是指形意拳劈拳的定式,功成后,身体内部形成六合运动机制,被认为是修练六合功夫的最佳方式,所以也称为“三体式”。三体式作为内家拳身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前人已有所认识。对于三体式桩的拳理、拳法,在李洛能、宋世荣、孙禄堂、刘殿琛、董秀升的著述中均有论述。而且在修练实践中,也已经对站三体式修练内家拳身体功夫的重要性有所认识。而师爷传授三体式桩法不是对以往拳架和拳理简单的模仿和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几十年的体悟,再行传授。对三体式桩功的意义、功用、拳法、拳理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师爷认为站三体式桩功的根本意义在于产生六合功夫,站三体式桩的重要作用在于变化身体的运动机制,使身体后天的运动机制变化为内功六合运动机制。并讲述、总结了站三体式桩的意义和方法,使弟子撰写成“用三体式修练六合功夫”一文。文中认为:站三体式的意义是在静止的状态下,形成躯干肢体运动的整体性,即“外三合”,目的是使力的传递顺畅合理。就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静中求动,即在身体的静止状态下,体内产生真气之动,然后形成“内三合”;最后形成内外合一的内功运动。而且对内三合的产生的方式、过程、修练进行了更加详尽的讲解。师爷说:“心与意合:心,并非单指心脏器官,而是人体内的全部感知系统。意,并非指固定的意识,而是一种“无意之意”;在一种无极的状态下,全部意识的浑融。心与意合是在无极的意识状态下,放心去感受一切所能感受到的,又不可将意识专注于一种感受中。真正做到心与意合,才能产生真气,产生真气后才能谈意与气合。“意与气合:气,并非单指日常呼吸的空气,而是源于人体的元气,也称先天真气。人体处于中和状态,才能产生先天真气。真气产生后,意识由无极状态进入到太极状态,即意观气动,无欲观其妙,久之神气合一。此意乃无意之意,此时的意识是意随气敷,是有极的,此极就是太极,也称真气。在神气未合之前,一定要以意随气,不可以以意驭气;有心驭气,气反奔腾,非真气。只有神气真正合一,才能做到意动气至,气动神明;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则能神气合一。但这并非内家拳桩功的特点,站一些气功养生桩、静坐等同样能达到神气合一的效果。内家拳的桩功是要产生内外合一的功效,产生这一效果,必须通过气与力合。“气与力合是在形体整齐的状态下产生的,神气合一是具有神、气、形的身体外形和具有意、气、力身体内在合一的效果,通过真气由微渐著的充盈周身,从而逐步的去掉身上的拙力去支配整个形体,完善整个形体,产生初步的内外合一效果。做到气于力合必须在形体整齐的状态下,即外三合的状态下,使胸腹松空,让腹中之气能绵绵若存,胎息渐生”。所以,师爷认为站三体是可以使人“耳清目明,轻劲有力。练形意拳是开发人体的本能和潜能。通过师爷对三体式桩法修练的功用、意识的讲述,可以让人懂的,六合功夫的产生是从躯干肢体运动的调整开始的,通过躯干肢体构成架势的长久练习,从而产生整体的劲力,而整体劲力到达顺畅,松弛的程度才能化除拙力,产生气感。只有胸腹结构调整的合理,产能气沉丹田,如此,才为气与力合。而气力的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体内意识产生的过程,体内的意识能够自如的运动气息、气血,才为意与气合。而此时,思想能够随意的指挥,指挥气息、气血,气息、气血指挥劲力,劲力指挥躯干肢体的运动,才为心与意合,一合无有不合的整体运动。在对站三体式桩功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师爷还十分重视亲自示范。三体式虽然从外形上来说,比较简单,但蕴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虽然是劈拳的一个定式,但里面蕴含了“外三合”、“四稍齐”、“三心并”、“内外相合”的劲力,也蕴含着抖绝劲、明劲。四稍齐、三心并是形意拳在修练内功上的要求。四稍齐指气达发稍,指稍、舌稍、齿稍。三心并是指四肢撑拔后,手心、足心、顶心劲力缩聚丹田。这些拳谱的要诀练形意拳的大多都会背,可理解的不多,真真能练到身体上,并用身体表现出来的却难得遇见。而从整体上来说,又是内家拳精神、气质、劲力的表现,具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神韵,所以一经师爷示范,往往会让人产生振聋发聩的感觉,使人对拳理有了更直观、明确的认识。师爷在站三体式桩的劲力上也有了重要改进。在内家拳的修练上,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认为太极是从柔劲练起,形意拳是从刚劲练起。师爷认为从刚劲也可以练到内家拳的至高境界,但从刚劲起步,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刚劲上。而祖师门内的形意拳是从柔劲练起,所以,在三体式桩功的修练中,师爷首先是要摆正确三体式的架式,不用人为的拙劲;先不追求力量速度等体能,而是通过站三体式,摆顺架式,劲力,在自然变化中产生力量、速度等体能,产生身体运动整体的协调性。所以,师爷认为形意拳也是柔拳,是集柔成刚。其次,将三体式桩的单重,改为双重形式。在以往,形意拳的很多拳师对站三体式桩形成内家拳身体功夫的意义、拳法、拳理认识不清楚,特别是受以往站三体式桩要把身体重心放在一个腿上认识的影响,致使许多修练者腿部出了弊病。师爷说:“过去练心(形)意拳的,练坏腿的不在少数,这是事实,这是三体式没有站对的原因。基本原因有二:一是站的时间太长,多则三年,少也有半年;且多不问原理,只是一个劲儿的站。二是三七桩站得多。人有所不知,三七桩乃是单重法,是技击实用的方法。但在初练时不宜取,初练时应站步子稍大的平衡桩,即两腿平均吃力,两足心有同感,这是练身体的平衡和内在气血的平衡。没有气血的平衡就没有健康,没有身体的平衡何从变化?所以先求平衡后求变通,由平衡而单重,由单重到成功”。所以,师爷对三体式桩劲力的改进使弟子受益不浅,不但没有发生站坏腿的弊病,倒是原来腿脚不好的人变得灵活起来。而且,在站三体式桩中,师爷根据弟子功夫的不同,要求也不同,讲述的拳理、拳法也不同。在初级阶段主要是要求站好三体式基本的样式,和追求基本的气力,即“身成四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鸡腿”是以裆部为中心,两腿单重、双重劲力的相互转换;熊膀是肩峰要塌下来,肩胛骨要撑开;“龙身”是脊椎要能够传动;虎抱头是坠肘,竖项、顶劲,使两臂的劲力通过肩胛和头颅形成撑拔的劲力。最后这四式要组合成一个整体,应用在每一招一式之中。三体式桩基本姿势做到后,就要求身体里面的意识。首先是在外形保持三体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拉拔撑,如抽丝,如撕棉,开展劲力;把劲力摆顺、放松。头、手、足均要展开,边展边松。头向上松顶将脊柱节节拔开,使督脉气血通畅;手足心松展,将四肢气血打通,增长内劲。在劲力的松、顺关系上,首先是要求劲力的顺畅、一体。师爷认为“外不顺,内不合”,认为躯干肢体的劲力不顺畅,劲力就组合不成整体的运动;躯干肢体劲力形不成整体运动也就和脏腑的内气运动结合不起来。所以注意观察弟子外形的劲力顺不顺,外形的架势合不合。然后给予调整。弟子做不到,就不传授新的内容。随着弟子身体的变化,师爷还会进一步讲解三体式修练的原理。内家拳内功的形成,不单纯是人主观意识的结果,而是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在人体客观物质基础上,通过人理性的改变身体而形成的。所以,师爷认为,要明白用“三体式”修练“六合”功夫的原理,必须先明白生理的构造,练内家拳术不懂生理构造就是白练,练不成内功。不过师爷的生理依据不是现代医学的解刨学,而是自己修练内家拳内功功成后的生理体验。在天龙上的石洞里,师爷问师伯李鑫:“你知道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由脑袋、身子和四肢。”师伯对这么简单的问题,不假思索地回答。师爷又在地上用手杖画了个圆圈问:“这是身体的什么呢?”师伯一看就明白,说:“脑袋。”师爷又在脑袋下点了五点,问:“这是什么?”“颈椎。”师爷又画一撇一捺,问:“这又是什么呢?”“胳膊”。然后师爷又画了胸椎、腰椎、肋骨、腿骨、脚骨。然后讲解说:“颈椎是七节,腰椎是五节,胸椎是十二结,一共是二十四节,对应二十四节气。”师爷讲述的人体骨骼结构师伯一下就记住了。师爷画完人体的骨骼结构后,又问师伯:“那么,人体里面是什么构成的呢?”师伯说是筋骨、肌肉、心肝、五脏。师爷摇摇头,“那是门外人的认识。从咱练家子感受说说。师伯答不上来。师爷就讲:“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日、月、星是天的三宝,精、气、神是人的三宝。不过这是道家的说法。精、气、神从练家子对身体内部的感觉来说,就是三种物质,一种是液体,一种是固体,一种是气体。师伯瞪着眼睛不明白。师爷就又解释:“固体是什么?就是人体的骨头和肌肉;液体是什么?就是人身上的精液、津液、血液;气体是什么?气体就是液体、丹田之气和肺部呼吸的流动。听了师爷的讲解,身体是什么构成的,师伯思想上明白了,可不知道这和练内功关系。后来随着身体上“知己”功夫的加深,才明白师爷说的即不是西医对人体的认识,也不仅仅是道家对人身体的认识,而是内功修练达较深程度后的对自我身体内部感觉的认识。师爷问:“站桩是干什么?”“改变人的气质。”师伯回答。“那怎么改变人的气质呢?”站桩是改变人的气质,拳谱上讲过,师伯知道,可如何改变,拳谱里没有,或者说的很神秘,师伯不知道,没法回答。师爷就自答:“就是把固体的东西拆开。站桩先是往开站筋骨,站肌腱;筋骨开了,穴位就开了,脉络就通了;脉络通了,气血就顺了,就转动开了;气血转动开了,津液就出来了。再把这些固体、液体、气体重新组合,如脱胎换骨一般,才是人气质的真真转变。所以在站桩中先要把身上的筋骨撑开,筋长力大,筋长骨重,这也就是易筋易骨。两脚、两膝、两胯、两肩、两肘、两手,加上头尾为十四处,十四处都要撑开。十四处要变为七拳,头、肩、肘、手、胯、膝、脚节节都可打人。但十四节还由必须组成一个整体,做到筋骨劲力的顺畅,肌肉的放松,气息、气血通畅自如。”师爷又问:“为什么要撑开骨节呢?”师伯自然回答不上来。师爷就用手杖指指地上人体示意图的脚,问:“这是什么呢?”“脚啊。”“脚下踩得是什么呢?”师伯纳闷,看看地上说:“就是脚啊!”“这里踩的是涌泉。”师爷就又开始讲解:“涌泉是什么?是水。但不是死气沉沉的井水,也不是随便流动的河水,而是喷涌向上的泉水。这水流到了这个位子,”师爷用手杖点点人体示意图的肩膀,“知道肩井穴在哪吗?”师伯摇摇头。师爷把手放在师伯肩上一按,师伯就蹲在了地上。“知道了?”师爷笑着问。“知道了。”师伯从地上站起来,揉着肩井穴,开玩笑地说:“我要是残废了,你可得养活我。”师爷又讲:“这水涌到肩井里,慢慢积蓄满了怎么办呢?那就得打开井盖啊。所以练拳就要把肩峰沉下来,肩峰沉下来了,井盖就打开了;井盖打开了,水就流出来了。那么水往哪里流呢?当然往池子里啊。可怎么能流到池子里呢?肩膀开了一坠肘,就流到池子里了。”师爷又在人体示意图的胳膊肘上一点,说:“这就是曲池穴。”然后又讲要把合谷打开,把气血引到劳宫穴。然后又讲任脉、督脉、百汇、会阴。讲要将气血由涌泉踩到督脉,由督脉过百汇,下印堂到仁中,过鹊桥、承降,通过任脉归入丹田。这是人体脉络的循环路线。循环的液体会浸润骨骼。然后又讲腰椎中间是命门,两面是两肾,是先天之本,最宝贵的东西在里面藏的。但肾又和眉心相通,说“一点灵光吊在眉”就是这个意思。这也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所以练时要展开眉心,松开会阴。师爷又继续讲:“固体调整好了,液体运动开了,气体就充分了,口水就多了,人体也就健康了。”但师爷认为气血的运动要用于搏斗,还必须和地面结合起来。所以认为:气血循环只是一个面粉加工厂,得有麦子。而麦子来自于土地。所以脚踩涌泉,头顶百汇,也就是脚踩大地,头顶青天,成为一个整体严密运动的机器,才能成为一个完整运动的宇宙小天地。总之,师爷认为,最重要的是注意五心相互感应。五心是:头顶心、手心、足心、重心、中心。五心合一处是站桩的最终目的。内功运动的根本就是保持中心、重心。中心是保持身体运动劲力的核心,重心是保持气息,气血的垂落。内功运动就是要在拳架中保持整体气力的顺畅,保持中心的主宰作用。气息、气血要放松、松顺,保持气息、气血、劲力从中心、重心到脚心、手心、顶心间来往顺畅地运动。最终是练内脏,就是练心肝脾肺肾。师爷说:“心动如火焰,肺动如雷声,脾胃肾夹攻,五行合一处,放胆功必成”。这不是停留在知道上,而是要练到身体的感觉上。总之是身体整体的运动,要练到能开合,开合就是丹田和身体一起开合,而不只是四肢。传授技法搏击能力是内家拳身体运动的又一项主要内容,内家拳没有了搏击功能,也就成为一种养生术,也就失去了武术的灵魂。内功运动机制为内家拳的身体运动提供了体能,但体能不等于搏击能力,搏击能力是在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练而成的。内家拳搏击能力的形成,解放前是从自己学习、练习单个式子开始,自己熟练后,再逐步增加内容,再进行对练,由对练再进行实际的对抗。整个过程主要是为培养实际的搏击能力。但解放后,武术成为一项体育运动,但单个的拳式编为了套路,成为一种表演比赛的形式。但师爷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思路,仍然以传授招式的应用为方式,以培养弟子的搏击能力为目的。对于各个拳种的套路,师爷虽然不排斥,但认为,套路只应该是记录招式的一种形式,即不是练身体功夫,也不是锻炼技击能力的方式。师爷在弟子中传授的拳式总体上来说,是很广博的。内家拳之所以称为内家拳,是由它内功本质的特殊性决定的,所以,一切以内功为身体运动机制的搏击术都属于内家拳范畴。体育运动有两种基本的要素,一是身体内部的运动方式,一是身体运动的外在方式;内功运动决定了内家拳身体内部运动的方式,但并没有限定内家拳身体外部的运动方式。因此,内家拳身体运动的外在方式的范围是不确定的,没有限制的,对于一切搏击术的技击方式都是可以吸收,容纳的。所以在祖师以前的传承上,内家拳已经是多个拳种的集合体,包含了太极、形意、八卦三个拳种。后来祖师门内又增加了功力拳、通臂拳、少林五行柔术等等。而且内家拳每个拳种又是由很多招式组成,如太极拳基本的招式有39式,形意拳有五行、十二形,八卦掌中有八形,八形中又包括许多具体的招式,少林五行柔术中又包括了五掌、五形、以及相手等许多招式技法。据说祖师当时有个师弟,叫石瑞亭,记心特别好。祖师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让他把见过的拳架招式记录下来,然后回来再细心研究。所以内家拳的招式技法是不限定的,可以是无穷无尽。而师爷在继承祖师传授的基础上,又经过几十年的吸收积累,和学习的摔跤技法等等,更可谓多不胜数。但师爷教授弟子,并不为纷乱复杂的现象所迷惘,而是针对内家拳技法招式丰富多彩的特点,寓繁于简,启发弟子掌握各种拳术的精华。所以,在对弟子的传授中,先是各有侧重,各有专攻,希望弟子先掌握一个拳种的搏击精华,再兼收并蓄其它拳种搏击技术的特点。因此,在修练的内容上,不十分要求弟子练习整个套路,而是注重从单练中掌握各个拳种、拳式的精华。师爷认为:中国武术技击的方法尽管浩如烟海,但踢、打、摔、拿,封筋、错骨,点穴、发放,是其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所要注重吸收的是各个拳种的特点。从形意拳来说,拳式主要是五行、十二形,但五行,十二形都是三体式的步子,三体式的基本身法,所以劈拳是形意拳的特点。而太极拳主要是揽雀尾,即棚捋挤按。八卦主要是单换掌。而在练习这些招式技法中,师爷要求,主要是凭借这些招式,寻找其中的劲力,培养自己对各个拳种劲力特点的掌握。所以学习架式不是简单地学样式,而是从单式或核心劲力、核心内容出发,学练、研究其拳术的劲力路线,劲力的质地,而丰富加深自己的功夫。所以常常根据弟子修练的内容,念诵口诀:如“动在脊骨,力由脊发,意在丹田,棚在两臂,按在腰弓,展在眉心,松在会阴,守在脐中”等等,通过要诀讲述其练习的劲力要点。在此基础上,还注重总结各个拳种劲力的特点。那时,每逢节假日,随着师父们去师爷家玩。师爷家房子不大,地上画着个八卦太极图。问师爷是什么意思。那时师爷老伴得了白内障,师爷给老伴梳了头,招呼吃了饭,然后就给讲解。师爷说:“八卦太极图就是形意、太极、八卦掌。形意是阴阳鱼中的两点,八卦掌是阴阳鱼外的八卦图,围绕阴阳鱼转;太极是阴阳鱼,自身变换”。初时听得有点纳闷,可练功久了,仔细一想,就有所明白:阴阳两点一阴一阳,恰似形意拳的一动一静,连起阴阳两点是一条直线,恰似形意拳的直劲;阴阳两鱼为转动之势,相互转换,连绵不断,又恰似太极拳的旋转变化,循环往复的劲力。而八卦围绕阴阳转动变化,又恰似八卦掌绕敌旋转的姿势。所以,内家拳虽然都是采用六合运动机制,只是由于搏击技术理念的不同,在招式技法上既有共同和相似的方面,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所以气力的运动路线和方式也就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而在搏击上没有高下、好坏之分。师爷出身形意门,只是认为,形意拳的优点在于出功夫快,而不是样样都比其它拳种好。所以师爷总结自己门内劲力的特点时,说:“形意劲直太极横,曲劲出在八卦门,三派内家互相辅,外加少林柔化功”。在描述各拳的劲力应用时又说:“功力拳是实中强,形意拳是直中求,太极拳是空中妙,八卦掌是变中化”。在讲述各拳种劲力的质地时又说:“功力是刚中刚,太极是柔中柔,形意是刚中柔”。而在总结各拳种运动弧线时,认为“形意拳是立圆,太极拳是个横圆,少林五行柔术是环环套环环”。在对练上,师爷教授的主要是推手以及形意拳、少林五行柔术的套路。中华武术搏斗的形式,据王南溪编撰的《内功真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合战,一种是散门。散门类似于如今的散打。合战主要是指两人身体粘连下的搏斗,散门主要是指两人在分离状态下的搏斗。内家拳的对练基本是一种合战的练习形式,但每个拳种由于搏击理念的不同,招式技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呈现出不同的搏击风格。师爷在传授对练中,在保持各拳种基本风格的基础上,主要是注重攻防招式的合理性。搏击是两个人意识主导下的攻防运动,内家拳不崇尚搏击中的自以为是,而是讲究攻防符合情势的客观应用。但是,在如何判断情势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视觉,一种是依靠肤觉。师爷更重视视觉基础上的肤觉感受,也就是“懂劲”功夫的应用。“懂劲”功夫是太极拳搏击的特点,其中包含两项内容:一项是明白自身的气力,一项是准确感知对方的气力。训练的方式主要是推手。形式上有四正、四隅推手等。而推手训练的初级阶段,在劲力上的要求是:粘连粘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能做到这些以后,就要求以劲力探索对方,诱发对方发生劲力,而随机应用招式技法。所以合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对方劲力感知的敏感性,和合理地应用自身的气力上。所以感知对方劲力,合理应用自己劲力是搏斗的基础。因此,师爷十分注重弟子“懂劲”功夫的培养。所以无论是在形意拳,还是少林五行柔术的对练套路中,都要求以肤觉感知对方的劲力,要求攻防的合理性,而反对气血用事。而同时又注意在推手中应用其它拳种的技法,使技法和懂劲功夫完美地结合起来融于对练中。师爷认为对练的套路,是前人对技法的收集,每个拳种起初的招式并不多,如形意拳只练五行拳、五花炮,后来才衍生出更多的招式。编出来的套路是练习的模式,是招式到实用的过程,从对练里自己得到感受,变化出的东西才是有用的。师爷常说:“套套不一定能用,套套是死的,用的时候是活得,不能照搬,像白鹤亮翅,许多家都是退步白鹤亮翅,咱们是进步白鹤亮翅。什么对?什么错?都对。招式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用。像猴形是说它的那个内缩劲,起式那三下,就是三要手;一马三箭是说三箭必中一箭的意思。三箭出去就有了节奏感了,具体时间节奏得自己掌握。是通过套套的训练掌握拳的熟练程度,应对情况的感觉,在实际中才可能使用。学套套要找出套套的意思来,找见套套的意思在表演中才能打出拳的节奏神气来。套套是死的,应用是活得”。所以在对练的训练上,弟子掌握基本的套路以后,师爷主要是让弟子体会两人攻防时劲力的应用妙道。通过亲身与弟子对练、切磋来启发弟子。对于初次接触的弟子师爷也会用一两个动作招式,表现内家拳搏击能力的神奇。初期是让弟子感受劲力应用的神气,对于这一点上,笔者曾有亲自体会。记得初次和师爷搭手,师爷手指轻轻点在自己肩臂上,未感到师爷一点点的劲力,自己就仿佛酒醉一般在地上东倒西歪地转动起来。在弟子能够实现以肤觉沾粘连随,劲力不丢不顶功夫后,要求也会随着转变,进一步要求劲力的粘连。对于这一点,师爷的再传弟子霸文革深有感受。他说:“我第一次和师爷在肢体上的接触,是在师爷家推手时,一接手师爷的劲力就渗透到身体上来,但这种劲力并不是力量。可是自己一接,看似肢体挨着,劲力却瞬间消失了。我和其他学有所成的拳师接触过,或多或少都是一种力量的感觉,很难找到师爷身上那种劲力味道。师爷以比喻解释说:‘两人的劲力粘接就要像茶杯和茶盖,劲力接的不好,相互很容易脱开。接劲要像带螺纹的瓶盖一样,一接,劲力就要拧到一起,让对方想脱离都脱离不开。劲力形成一体才能粘、黏、连、随,自己一用劲力就把对方拔起来了。劲力必须透到对方身上,才能控制对方的劲力,但自己的劲力又不能让对方知道,这就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以,师爷在对练中,针对具有一定懂劲能力的弟子,就要开始“提问”,这种提问不是口头上的提问,而是劲力来往间的“问答”。引导弟子感受劲力的变化。此时,却不是一味的“舍己从人”,而是要在对方身上使力。在定式中,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拳式、气力催逼或引导弟子拳式气力按劲路要求进行。在变式中主要是引导弟子在基本套路中灵活应用。因此,跟师爷有过对练经历的弟子都说:师爷“招式和劲力结合的珠联璧合,知己、知人的懂劲功夫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会不知不觉就跟着他的劲力走入套套。要是表现拳种已有的招式,对方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劲力走,只一两个回合,即完成了。而在推手中,对有功力的徒弟,出手就是实的,很有劲力,你承受不住,力量马上就被调动出来,可一使力,他的劲力就无影无踪了,继而被落空借用。你柔不行,刚也不行,走的劲力特别自然顺畅”。练内家拳的都知道一条谚语:“打人容易,发人难;发人容易,制人难”。师爷在这一点上表现的更是奇妙,你再大的劲他要想抗就能抗住,可是他要不想让你的劲着身,你就再轻微,再重的劲都搁不到他身上。在推手时,丢不行,顶不行,脑子开小差也不行,人的身体和精神就仿佛被用绳子捆着一样,任对方如何扑腾都在他的劲力控制之中,真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师爷搭过手的人都有这样的同感,师爷要“吃”,自己就会不由自主的“送”过去,可见师爷的“知人、知己”功夫,虽不敢说登峰造极,但说炉火纯青,以臻神化实不为过。在零散技法的传授上,师爷一方面是演示各拳种成型招式,如太极、形意、少林五行柔术固有的技法;一方面是随机随时,根据身势、气力的状态,随机应用。在内容上,有时演示点穴,有时演示擒拿,有时演示发放。在功用上,有时演示对人的控制,有时演示置人于死地,有时演示拳艺的神奇。在演示成式的应用上,说用劈拳发人,不管多方如何防范,最终还是一定要用劈拳把对方腾空飞起;云手时可以把人撺起来,真可谓神明至极。师爷在拿穴、点穴上的演示可谓手到擒来,非常的自然准确。和弟子对练,在对方手臂上一掠,对方半个身子便麻痹,不能动弹;在对方肩上一搭手,就准确地按在肩井穴上,对方便蹲坐在地上。一次,师爷在太钢举办培训班时。一个三大五粗的楞后生要和师爷掰手腕。掰手腕本身是一种比较手臂力量的民间活动,而内家拳和人较艺避讳局部较力,掰手腕不是内家拳的擅长。并且,当时师爷已是年近八旬的老翁,体重不过50公斤,显然不适应这样的比较。但师爷欣然应允,两人握手后,裁判一呼开始,师爷手指在对方合谷穴一渗力,对方就跪倒在师爷的脸前,人们方信内家拳的神奇,方不敢蔑视耄耋老者。而在演示绝杀手段时,也非常自然逼真。记得一次教“追魂肘”。两人一搭手,对方既感到压迫,不用力对抗,就将被发出,而一用力,师爷的劲力消逝的无影无踪,自己不由地前跌在师爷的身侧,而后脑正对师爷抬起的肘尖,这要一肘下去,非死即伤必定无疑。有时表演拿法,对方一下就跪在师爷裤裆前。表演太极拳的“挤”,一用对方脸色都变得苍白了。在内家拳的技击功能上,师爷还会有意表现它的神奇性,表现的收放自如,举重若轻。。93年时,在太极拳协会的一次活动中,师爷示范“挒”。陪练的弟子是30多岁的后生,体重近公斤,身手也不灵活。师爷一发力,弟子就在怀里打了个度的滚,哐的一下,摔在水泥地上,声音震得地动。后来据陪练的弟子说:“当时心里一片空白,想这下完了。不想身上一点伤也没受,扑棱就从地上站起来了,仿佛被按摩过一般舒服。当时在场的人都被惊呆了”。还有一次,在迎泽公园。师爷和崔晋民师父演示推手。尚未看清何招何势,崔晋民师父就从师爷手里跃起,一个空翻站在数米外的空地上。一个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一个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尚能做出如此难度的动作,不能不为神奇。而在发放和使人倒地的心得上,师爷认为:主要是掌握自己的中心、重心,破坏对方的中心、重心。对方中心、重心被破坏就会失重,就会落空。而在如何使用气力的心得上,师爷认为:有意发人、打人时,自己身体要有相应的支撑点。但更崇尚气力的自然应用。师爷说:“有意使力没有力,有心用气没有气。力、气都是功夫练到一定程度自然来的。这种力量速度是自己不感觉有力而有力,自己不感觉快而快。有气就有力,力气是相互的。而且气力的应用是自然而然的:‘动作出于无心,发力处于不觉’。是身体遇到外界情况的一种自然反应”。到此境界,才可以“无不随心所欲,手到功成。不在力使,意在巧妙,攻人不知、击人无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使人不知所措,防不胜防,如老翁戏顽童一般”。所以师爷常把内家拳术修练到一定境界的搏击看作艺术,是修练内家拳术的最终目标。扫
白癜风治疗医院的专家公益中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kyganv.com/zyyiy/1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