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不如男?
本报讯 “创造偶人世界,指头灵活十分,飞禽走兽有表情,何况旦生丑净,解放以来出国,如今欧美知名,奖章金质有定评,精上再求精进”这首《西江月》,是郭沫若先生1962年在厦门鼓浪屿,观看漳州木偶剧团表演布袋木偶戏时,对剧团演员高超技艺的评价当年,年仅21岁的郑如锷正是剧团中的一员
郑老先生有一儿两女,只有儿子从事布袋木偶的工作
从小住在剧团里的郑文宇,是在戏台下长大的,十几岁就跟随剧团里的老师学木偶雕刻,喜爱动手制作的他,14岁进入福建省艺术学校漳州分校,学木偶表演和雕刻毕业后,他开始为木偶戏做道具制作
对于郑老先生一家三代人对布袋木偶的这份执著,漳州木偶剧团艺术总监洪惠君性躯干是什么电影赞道,“三代人坚守木偶艺术表演,不容易”
道具师的工作可是贯穿了整场木偶表演每次剧团要去外地拍摄大型的木偶电视剧,由于有些道具必须现场制作,郑文宇就得提前几个月到位拍摄时,还要随着剧情的需要再补充添置道具,并且每场都要“跟场”,负责摆放和维护道具
一出戏,是演员辛苦练习得来的!今年11月,苦心学习4年的卢雅兰跟随剧团,前往厦门鼓浪屿木偶演艺中心演出她的精湛技艺,赢得了八方来客的阵阵掌声后年,卢雅兰就要毕业了,她想着,自己是孙子辈中第一个学习木偶的,不知道家族里还会不会有人学习,如果没有,自己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
而如今,郑家第三代人中,出了个女将,要继承郑老的事业她,从小耳濡目染外公的表演,也常看舅舅雕刻木偶性躯干床戏和木偶道具2007年,郑老的外孙女卢雅兰,再次考进外公、舅舅的母校,学习木偶表演
戏台上不分男女,登台都是唱将尽管卢雅兰是甜美的女声,也常常要唱老生、花脸的曲,不仅如此,一开始,食指和中指要练习的基本功“劈叉”,常常练到筋骨疼痛
2007年,已经从漳州木偶剧团退休6年的郑老先生,对木偶戏恋恋不舍,开始想着要给自己演绎了一辈子的木偶戏“变个戏法”郑老突发奇想,决定让手中的木偶耍杂技!
这样的创新,郑老觉得,可以给观众展现一些木偶的新面貌,让一代又一代的漳州人,喜爱观看,甚至加入表演传承的队伍来1958年,正在福建省艺术学校漳州分校学习美术的郑如锷,因帮学校的木偶班写演出广告,第一次接触了木偶,从此“一学不可收拾”他从美术班转入了眶蜂窝织炎木偶班,师从木偶大师杨胜先生(被称为“戏神”),成为杨派艺术的一代传人他和同事们表演的布袋木偶,让国外友人无不拍手称奇,也曾飞向海峡对岸,为台湾同胞连演25场布袋木偶戏,场场座无虚席
木偶也能耍杂技?
漳州布袋木偶戏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这木偶人不大,用的道具、场景、型号更是小之又小,要把生活中的用具以手掌大小的尺寸呈现,这就是郑老先生的儿子郑文宇的工作
5年前,漳州市木偶剧团的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让65岁的郑如锷欣喜万分,郑老觉得,自己家族的这项事业,很有意义
韶华已逝,但技艺流传,郑老先生的外孙女卢急性蜂窝织炎致病菌雅兰(18岁),再次带着“中国一绝”的“掌中戏”(布袋木偶戏的另一称法),跟随剧团到厦门鼓浪屿为游客们表演这一“指尖芭蕾戏”
布袋木偶耍杂技,听着可真新鲜,没有生命的木偶,是通过演员丰富的思想情感传达演员通过运用手指技巧,运用手掌及手指控制木偶的活动,以手掌作为木偶人的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使木偶呈现站、坐、走动等姿势以及各种丰富的表情,同时伴随着演员的说唱,赋予木偶“说话”要让木偶耍杂技,别说道具得重新设计,连演员手指呈现的动作也得重新琢磨在郑老的细细研究下,许多现实中的杂技表演还真的让他搬上了木偶的“手中”这边,木偶结合漳州的传统表演,耍起了大鼓凉伞;那边,西方魔术也用上了,木偶颌面部解剖图还能变魔术棍等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布袋木偶还能耍提线木偶,将两种木偶表现形式合二为一
木偶道具咋制成?
木偶戏被誉为“掌上戏”,要配合这么小的木偶的道具,制作工艺比普通道具要难木偶舞台只有台前一块狭长的条板,如何在方寸之间做出合适型号的道具,十分考验道具师的“指上功夫”为了“求轻”,道具一般是用泡沫雕刻而成,雕刻时要小心翼翼,刻好后,要包上一层白布,再贴上几层纸,之后上色,这样泡沫做成的道具就可以增加寿命,反复使用了除了选择重量轻的泡沫制材,有些道具则需要用木头,这时就必须选择材质较轻的梧桐木“就是将生活中的东西缩小”,郑文宇说
如果说父亲从事木偶表演是机缘,那儿子郑文宇从事木偶雕刻和道具制作就是“急性蜂窝织炎致病菌命中注定”的
n本报记者 郑娟娟 方锦燕 白志强 文/图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