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9月上线网游认证网友能难住小学生

青少年沉迷游戏、过度消费这类话题,一直是大人们心里的钉子。今年3月,河南郑州一熊孩子沉迷手游,充值花光家里4万积蓄,妈妈抹泪:自己背1袋水泥才挣1块钱。前年2月,徐州一位11岁男孩,在假期连玩两周电脑游戏,突发急性眼眶蜂窝组织炎,几乎导致失明。今年4月,邯郸市一对兄妹,受游戏误导,觉得自己有特异功能,从家里四楼跳下,导致身体多处骨折。这类的社会新闻还有很多,而且层出不穷。一直有人在质疑游戏,认为它们荼毒了孩子们的内心,是万恶之源。也有人责备孩子,认为孩子学好不学坏,把心放在学习上才是正事。还有声音指向家长,缺少监督、缺少陪伴、缺少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这是社会、孩子、家长三方需要共同努力去应付的难题。在昨天某大型主题论坛上,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发声: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网络游戏实名认证系统建设,初步计划9月前上线,届时将社会组织企业分批接入。一句话概括:以后中国每个小孩,玩游戏都得确认身份。但网友们的态度并不乐观:这能难得住小学生?孩子玩手机比大人都溜,钻空子样样在行,此前很多负面事件还是发生了。同样一句话概括:治标不治本。就像今年日本某县在4月计划施行一项“儿童每天在家玩游戏不得超过1小时”的规定,属于日本首次出现的该类限制条令。可随即就有议员泼冷水:约束力不足,难以管理。也就是说,目前的情况是:社会方一直在为避免“孩子沉迷网游”努力。那我们的家长,作为“前线战士”、孩子的“成长导师”,看着自家孩子有了苗头,又该从何做起呢?01.找根源要帮孩子解决“沉迷游戏”的问题,需要从底层抓起,找到孩子“成瘾”根源,才好因势利导。孩子“成瘾”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社交型成瘾”孩子与父母的接触过少、互动不够,处于成长敏感期的他们,就容易和电子产品打上交道。因为游戏更像是一个“忠诚的伙伴”,把孩子吸引过来,然后让他自主地陷入进去。“游戏型成瘾”小孩子也需要成就感。当孩子平日缺少环境的关心和鼓励,再加上成绩一般,游戏这类强反馈机制的存在,就成了孩子获取满足感的渠道。“阻力型成瘾”这也是很多家长走向的误区。过于刚性的管理,反而会让小孩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游戏减压。刚性管理就包括:对孩子玩游戏0容忍、不让孩子和朋友玩耍等,在这种氛围下,孩子的成瘾类型也非常容易转化成前两种。就像“对症下药”,如果我们的家长抓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应该及时作出改变,走近孩子、主动沟通、建立起互相信任的亲子模式。02学方法我们孩子接触网络游戏的载体在于手机,教会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同时灌输生活中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妈妈的做法:她给孩子主动送了一部手机,同时,附带了一份“手机家规”——亲爱的孩子:现在你已经得到这个手机了。很好!你很棒、也很有责任感,所以,得到这份礼物一点都不奇怪。得到这个手机的同时,你也得有所付出,你得按照我们的约定去使用它。请你仔细读读下面的这份约定。你要知道,我作为家长,我有义务把你教育成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年,能够适应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合理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如果你违约,那你就甭想再用手机了。我希望你从小树立契约精神。01这是我的手机,我出钱买的,我是出资人和所有人!我现在把它借给你用了,你是不是得谢谢你的老母亲?02手机密码我有权知道。03手机不能带到学校。你要学会与那些你用短信联系的人面对面地聊聊天,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技能。如果遇到只上半天课、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有课外活动等情况,可另行考虑。04如果手机摔坏了或是丢了,你要负责去维修。你可以做家务、存零花钱。所以你要注意保护你的手机。珍惜它。05用手机上发表言论或者联系别人,虽然不会面对面,也不要愚弄或者欺骗他人。不要让网络暴力和欺骗成为习惯。06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合,你要调成震动或者静音状态。接电话也不要大声,不要打扰别人。你不是一个无礼的人,手机也不能改变这一点。07不要发送或接收你或者其他任何人身体私密部位的图片。不要笑。不要以为你很聪明,有一天也会被诱惑去做这样的事。这有很大的风险,可能会毁掉你中学、大学乃至成年后的生活。08你可以试试,不带着手机出门,其实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也不会错过真正重要的事情和人,要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09一直低头看着手机,你会忽略身边关心你的人和身边的风景。你应该多抬起头,感受你身边发生的事情,看看花花草草,看看城市灯火,散散步,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对这个世界保持兴趣和好奇,不要太依赖网络。10晚上9点,手机交给我,睡前玩手机,会影响你的睡眠。11如果你有了手机以后,朋友也不要了,学习也不管了。那么我会考虑没收你的手机。我会跟你好好聊聊,看你的表现再确定是否重新把手机给你。如果我做的不好,我们也可以坐下来谈谈,你要知道,我是你的亲人,终究是站在你这边的,不会想着害你。有问题,我们一起解决。我希望你能同意并且遵守这些约定。以上约定,不仅仅适用于这部手机,也适用于你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哪条不妥当,你提出来,如果你能说服我,这个约定也可以修改。不得不承认,这一份“手机家规”,几乎是家庭教育理念的典范。它值得我们很多家长去借鉴、去根据自家情况做调整。那么,它的教育观点核心是什么呢?套用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育学博士高璇的话,对待儿童使用网络,家长应该做到这几点:首先,建立清晰的规则。家长必须知道孩子在玩什么,并明确在哪玩、何时玩、玩多久。其次,为孩子提供和现实生活连接的机会。心理学认为,现实感是衡量心理状态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最后,做孩子的榜样,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成长中遇见的事物。03做榜样现实中,我们很多家长回到家,也会窝在沙发上看手机、玩游戏。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说服孩子远离手机、远离游戏。生活已经很累了,我们下班后,往往是和孩子相处仅有的时间。孩子作业写完以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多点互动,增进亲子关系。或许这才是是为人父母最大的乐趣。有些孩子对手机、游戏过分依赖,那我们要做的工作重心,就得偏向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了。比如,培养孩子潜在的兴趣爱好,读书、看电影、运动、旅游等。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会说,哪有说得那么容易,孩子就爱打游戏哩!那我们就应该着重思考这两个观点:第一,很多兴趣爱好实质上也是游戏。孩子玩游戏的动力和依赖性在于“游戏反馈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这个机制,让孩子看书打球既有趣、又能获得成就感,那就容易多了。当然,如何去做这个过程的引导,还要看各位家长的聪明才智。第二,陪伴孩子是教育的前提。孩子属于非常弱势的群体,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是非常少的,我们的家长不能奢求孩子早慧独立。再优秀的孩子,也离不开家长的教导。陪伴孩子,目的在于近距离地为孩子树立榜样,在交流过程中,融入优秀的价值观,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爱上世上唯一的你。孩子教育的方向上,条条大路通罗马。身边有个家庭教育指导师,她的做法非常新颖别致:陪孩子玩游戏。她发现自己的孩子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kyganv.com/zyyy/1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