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早已被专家们所证实。创造力、想象力、创意,这些21世纪最被看重的素质,都与美术教育息息相关。
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的创造力,点燃孩子的抽象灵感,让他自由表现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千万不要犯这些错误
1、过分重视画画技巧,轻视想象
有的家长因孩子画的不圆、不方而懊恼,这其实是没有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培养。
儿童画画哪里有什么技巧,它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单纯教给孩子们绘画技巧,会把孩子吓跑的。
孩子们画画是从不怀疑自己技巧的,他们没有不能画、不敢画的东西。
再复杂的人物、景象,只要经过了他们的头脑,就会变得简洁起来。
再简単的事物只要经过他们的手画出来,就会变的丰富起来,这就是儿童画。
幼儿期是大胆的想象力开始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大脑思维模式很容易形成并可永久保持,因此在幼儿美术课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
2、恨不得孩子,马上进行技法训练
部分家长曾问:"老师,我们的孩子现在为什么不学素描,画石膏像,学油画,早起步早学会!
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迫切希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想法违背了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
儿童动作发展遵循从近到远的规律,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高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晚。
以上肢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晩,儿童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地写字,往往要到6-7岁才能做到。
心理学家格赛尔做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梯的实验认为,影响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学习知识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否则是无效的。
幼儿期孩子的手部小肌肉还无法灵活控制画笔进行精细的素描活动,也无法准确画出石膏大小的比例。
让幼儿进行这些高难度的训练,只会给幼儿造成消极的情结体验,挫伤幼儿的绘画兴趣,无异于拔苗助长。
3、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
现实中,孩子常被要求学画一定要像,横要平,竖要直。
把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学画的终极目标,这样会导致孩子画画的胆子越来越小,又擦又改,小心翼翼,刻意有余、创意不足。
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小猫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画得不一样呢?”
把儿童美术课堂当作“照相机功能"来简単看待,导致很多有主见的儿童因为"画得不像",而断送了继续学习美术的机会。
孩子们在画得“像”与“不像”的问题上与成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孩子画画凭的是直接感受,他们认为只有突出主要的、夸张重要的,就是最像。
如:孩子画踢毽子的腿会比不踢的腿要长,画吃蛋糕的嘴比平时的嘴张得要大。
孩子追求的像并不是生活中镜子般的真实,所以,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不要拿画上的形象与真的比。
我们鼓励孩子们认真大胆、顺其自然的画,画出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的心意。
美术教育要注意什么?
在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孩子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少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少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少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美术并不是想当画家才学的,儿童美术启蒙教育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美术数育本身。家长在孩子学画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家长怎样看,直接会影响到老师怎样教。家长因其特殊的身份位置,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远比美术教师大得多,让孩子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地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愉快和重要。他们正是通过这个绘画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正是孩子日后获得事业成功,有成就感的雏形。
我们家长和教师都要保护好这个雏形,发展好这个雏形,使孩子在绘画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
1、记忆思维的多元锻炼
也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信手涂鸦”,这无可厚非,如果小孩的绘画完全符合大人门的审美观点,那样就说不上“想象”了。
但是这并不表示孩子的绘画作品是没意义的,只是在我们成人思维里缺少对孩子作品的理解成分。
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圈圈就是一片云朵、一个人物形象,几个粗细不均的线条就是一栋房子、几棵树。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古人最早用的甲骨文就像是小孩的“无意识记忆”喔!比如下面的这些绘画作品:
孩子们将自己在感受外物时储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翻找出来,然后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
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在5岁以前的创作性是最高的,几乎能等同于绘画大师。他们的绘画内容并不是虚无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表现方式不是我们成人惯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2、细致观察能力提升
当您的孩子乐滋滋地指着自己画中的“小古怪”说这是超级……,那是无敌……时,不要用满带不信任的眼神打击他。
虽然画面有些混乱、形状有些离谱,可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因常见而不屑一顾的事物,是以怎样的角色或姿态出现在他感知的世界里呢?
其实这就是孩子观察能力的表现。
不受固定格局限制的他们能注意很多大人已经无法注意到的细节,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比大人的还敏感细腻呢。
3、迸发想象力创想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看懂孩子画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跟孩子的想象力、认识能力有差别。
成人都喜欢规矩、真实的东西,而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花儿会唱歌,太阳长胡子,小兔子拿着气球,电视机长着两只手……这正是想象力的最好表现。
同时,对色彩的运用更能显出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力,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随意涂抹颜色,红色的小人儿、绿色的房子、蓝色的小猫……
不过不要用“离谱”去理解他们看到的世界,因为在他们眼里,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4、情绪的及时宣泄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家有时候治疗病人的时候,要先让病人画幅画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学里也有这一项,通过对孩子的绘画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绪、心理疾病根源。
孩子有着天性的童趣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在他们还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时候,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绘画便产生了。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幅画都是孩子真实内心思想的写照,是孩子情绪的外在表现。告诉您一个小秘密:如果孩子的涂鸦中线条生硬、混杂、重叠,颜色暗淡,这些说明此刻他或许正有不良情绪。
相反,如果孩子的涂鸦线条柔和、丰富,颜色明快,则表示孩子的情绪是健康的,心情也不错
5、平衡左右脑的发育
在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半脑,思考画什么,怎么画,以及对手部运动的控制,这些都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
在绘画的时候,孩子无意间培养了对颜色、形状、空间位置的判断认知能力,这些对右脑智力的开发很有益处。
所以说,绘画可以同时活动左右大脑。在不断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和定式。当接受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时,灵感一触即发,左右大脑同时“开工”。
6、锻炼脑的全面能力
从简单涂鸦开始,孩子就在不断创新,从最开始运动轨迹的线条到有意义的形状,再到颜色,再到内容,创造力可以无限发挥。
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和儿童绘画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绘画是一种加强记忆力,促进孩子观察力,培养孩子想象力的过程。
它是由微妙精细的观察能力、形象的思维能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的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协调运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组成的。这些能力可是再多的营养品不能轻易办到的啊!
7、给人生埋下了美好的种子
绘画也是一种艺术,它跟音乐、舞蹈一样富有魅力,可以说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孩子的还是成人的绘画作品,都附带了个人感情因素在里面。
要知道,没有感情的作品是僵硬死板,无生命力的。
孩子学会去感受不同的感情和情绪,这样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难,这样即使是低谷的人生,也能保留一颗积极追求美好的内心!
所以,要想您的孩子从小具有艺术细胞,不妨让他试试!
当然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孩子选择前,请问问小主人哦~
北京专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