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织炎(cellulitis)为皮肤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A组β一溶血性链球菌。
1.皮肤损害初起为局部弥漫性浸润性红肿,境界不清,凹陷性水肿明显,其上可有水疱。以后组织渐溶解软化而出现波动,破溃而成溃疡,经2周结疤而愈,不破溃者可自行吸收消退。2.发病特征好发于四肢,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易并发局部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全身症状有畏寒、高热、头痛等,可发生坏疽、转移性脓肿及败血症。3.鉴别诊断(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损境界清楚,自觉瘙痒,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不高。(2)丹毒:皮损鲜红,境界清楚,表面肿胀,可产生水疱,但不化脓。(3)其他:坏死性筋膜炎,皮肤炭疽。
(一)治疗原则寻找诱发因素,如刨伤、足癣和潜在疾病,如血液恶性肿瘤、糖尿病、吸毒或心血管疾病,并对症处理。主要用药为抗微生物药物。警惕CA-MRSA感染并及时处理。(二)基本治疗由于大多数蜂窝织炎是由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因此对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β-内酰胺抗生素是首选的常用药物。靶向治疗:杀灭病原菌,治愈本病。局部治疗:温敷:50%硫酸镁液湿敷。物理治疗:紫外线/超短波治疗。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切开引流,无脓肿亦可切开,以减轻组织张力或压迫。系统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三)治疗措施1.局部治疗:抬高患肢,用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或外涂抗生素软膏。也可作紫外线或超短波物理治疗。局部形成脓肿后,需切开引流。2.全身治疗:一经诊断,即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金葡菌所致者选用新青霉素Ⅱ。3.蜂窝织炎抗微生物治疗4.最初治疗:头孢唑林.1.0g.静脉输入,每6~8小时1次。或萘夫西林.1.0或1.5g.静脉滴注.4~6小时1次。或头孢曲松.1.0g.静脉滴注.每24小时1次。或头孢唑林.2.0g.静脉滴注.每天1次。或加丙磺舒.1.0g.口服.每天1次。如果疑为以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对青霉素高度过敏,可选用万古霉素。1.0~2.0g静脉输入,每天1次,或利奈唑胺,0.6g.静脉输入,每12小时1次。5.后续治疗:双氯西林0.5g,口服,每6小时1次。头孢拉定0.5g.口服每6小时1次。或头孢氨苄0.5g,口服,每6小时1次或头孢羟氨苄0.5~1.0g,口服,每12~24小时1次。如使用万古霉素则用利奈唑胺0.6g.口服,每12小时一次。(四)专家推荐治疗步骤见丹毒。(五)治疗评价1.病原学与免疫因素:在做治疗决策时,还应考虑病人的特征(如存在塘尿病或免疫功能受损)或解剖部位。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被分离出的细菌。2.中重度蜂窝织炎:对于中重度蜂窝织炎的最初经验性抗微生物治疗,主要为静脉输入头孢菌索(头孢唑啉或头孢曲松)或萘夫西林(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用万古霉索),以后继续使用双氯西林或一种口服头孢菌素治疗,通常治疗一个疗程,时间为7~14天。3.下肢蜂窝织炎:由表皮真菌趾间感染,应外用抗真菌药、对于相同部位有2次以上蜂窝织炎发作的患者.应考虑每用每日口服青霉素V(或阿莫西林)进行预防性治疗。(六)预后没有并发痛,如无糖尿病,败血症、免疫功能受损者,预后一般都好,预后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本病可继发坏疽、转移性脓肿和严重败血症。对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这些并发症不常见,但儿童和免疫功能受损的成年人危险性则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