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标准,等于没有标准;多头管理,等于无人来管。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元收费的月子会所,暴利背后,是一个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准入资质不完备亟待提升的产业。
高昂的价格背后,却是混乱的管理和服务
年底,孕妇林默订下了浦东馨月汇6.98万元的月子套餐。年2月16日,她顺利产下女婴。不过,再为人母的喜悦很快被一桩糟心事冲淡。出生才十几天的孩子,打着各种抗生素,被肺炎所折磨。
2月17日,月嫂表示“眼睛不舒服”,当晚,经林默夫妇询问,月嫂坦白,“眼睛里长了东西。”医生给出的诊断是:睑腺炎(即麦粒肿)、眼睑蜂窝组织炎。联想起清洁阿姨接二连三地开始犯错——用同一块抹布擦拭厕所地板和餐桌;打扫完卫生间不洗手,直接收拾床上用品、整理睡衣。林默怀疑女儿患病和月子会所的卫生状况有关。
“月子会所在中国尚为新兴业态,企业准入门槛、市场监管几乎一片空白。”复医院院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理事长徐丛剑说。
《中国保健服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我国每年约有万名婴儿出生,像林默这样,有意向到母婴护理机构“坐月子”的,约占分娩孕妇总数的5%。“全面二孩”新政的刺激,让月子会所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据预测,产后母婴护理全国市场潜力超过亿元。
但如此庞大、高价的产业,却一直在行业标准缺失、监管主体不明的灰色地带“裸奔”。
暴利链背后存在的乱象
北京、上海多家月子会所发现。在经营场地上,各家月子会所也不尽相同。甚至有将月子会所开在酒店的。另外月子会所从业者的准入门槛非常低。有些育婴师的证件甚至花钱就能买到”。更糟糕的是,虽然有育婴师资格考试,但对月子会所配备育婴师的数目,却并无任何法律上的强制标准。产后康复和乳腺护理的员工大多没有催乳师证,有些是退休护士,有些是护校毕业生,有的甚至直接是从美容院招来。
标准缺失
市场规模数百亿元的产业,竟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这无疑是让人尴尬的现实。一些月子会所,甚至以科技咨询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之名在工商注册。注册后,租借酒店或小区的一个楼层,添置婴儿床、消毒剂等基础设备,再请上几名月嫂或是护士,甚至有些“夫妻老婆店”,就能招揽生意。
行业标准缺失已非一日。早在年,大陆二十多家月子会所的老总便提议,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不过,讨论持续了两年,却始终存在分歧。几家资金充裕、规模较大的月子会所,更是谁也不服谁,“我有几项特色服务,为啥非得按照你的标准做?”最后,几家会所索性“投奔”了中国保健协会。
年10月30日,由复医院牵头组织16名专家制定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年11月,该指南定稿发布。不过,指南公开挂网没几天,徐丛剑就发现,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