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忘我工作,将病员当亲人
白求恩来到中国后,随从八路军战士转战南北。年5月,由延安转向晋察冀边区。医院的第一个星期里,为名伤员作了检查。从第二周开始,一个月里,他为名伤员施行了手术。医院散布在60平方公里的山洼里,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病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个伤员都得到了他的爱抚和治疗。一次深夜,白求恩手提马灯去检查伤员,刚走进病房,就听到有一位伤员呼唤护士,当白求恩走近时,那伤员吱吱唔唔想请护士端便盆。于是,白求恩毫不犹豫地拿起了便盆,又将伤员搂着解小便。接着他通过翻译耐心解释说:“对不起!同志,我们的护士少,没有及时帮助你,让你着急了。今后只要需要,你可以要求任何人帮助你,千万不要客气。在八路军里,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还有一次冬夜,白求恩查房发现一个伤员的导尿管漏尿将被褥都渗湿了。白求恩及时换好导尿管后,随即将自己的被褥拿给那个伤员垫盖上了。而白求恩大夫这天夜里,却是卷曲着身子,上身盖着一件旧大衣,下身压着翻译的棉衣睡觉的。第二天,卫生部长感慨万千:“在加拿大,象这样的夜晚,他这样一个著名的医生,也许正睡在柔软的沙发床上,舒伸着健壮的四肢无忧无虑;或者坐在办公室里,翻阅着国内外最新资料;或者守在电子计算机旁,处理着各种文献资料。可是,他毅然抛弃了这一切,甘心情愿地和我们一样穿布衣草鞋,吃土豆小米,连盖的被子还经常让给别人……,真是……”。在八路军战士和伤员中,也曾有这样的顺口溜:“卫生顾问白求恩,雨夜查铺巡山村;床前问疾苦,被褥送上门;莫道秋风紧,病房暖如春。”
四、艰苦奋斗,不要组织上特殊照顾白求恩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地工作着,毛泽东主席、我们党以及边区军民经常考虑到白求恩同志的身体、工作环境和过去的生活水平,也千方百计地尽量提高他的生活待遇。毛主席曾亲自打电报指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每月发给白求恩同志元津贴。可是,当白求恩得知这一情况后,感激之余,及时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尊敬的毛泽东主席:来电敬复如下:……,我谢绝每月百元津贴。我个人不需要钱,因为衣食一切均有供给。该款……请留作部队及伤员之用。”在这同时,白求恩同志还特地找到司令员(聂荣臻同志)一再推辞说:“我是来支援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我要是想吃好穿好,就在加拿大不来了。”他还半开玩笑地对司令员说:“您是晋察冀军区的最高首长,每月才五元钱津贴,而我只不过是一个卫生顾问……;就拿其他的大夫来说,每月也只拿一元钱……。”艰苦的生活没有减退白求恩旺盛的革命斗志,他常常乐观地给同志们讲艰苦和胜利的关系,他常说:“艰苦是胜利的先声”。同志们无不为之精神振奋、深受感动。白求恩同志不但不要组织上的特殊照顾,而且对军民之间特殊关照也于心不忍,如有一次,一位房东大娘见白求恩大夫某天夜晚频频咳嗽,第二天,大娘背着部队的同志杀了一只老母鸡,做了满满一锅鸡汤,送到白求恩的屋里。白求恩感激不尽,不知说什么好。等大娘高兴地离开后,白求恩对翻译说:“看到房东大娘,我想起了自己慈祥的母亲……。”可是,过了一会儿,他把那锅鸡汤,分给重伤员喝了。同时,他还拿出钱来,交给翻译,让他转交房东大娘。翻译犹豫着,而白求恩却边推边说:“快,快送鸡钱去,这是我们八路军的纪律。”在医院里,论年龄要数白求恩最大,论身体数他最差,论资历数他最老,但是他从不以此自居而骄傲,从不以此来接受特殊,相反,哪怕一点额外的照顾,他都无一例外地“转让”了。还比如有一次,警卫员看到白求恩的衣服太破旧了,就从管理处那里领了一套新的,请他换上,可是,白求恩一再推辞,硬是逼着警卫员送走新衣服。当警卫员送衣服回时,却见白求恩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那件破了的军衣。五、著书立说,毫不保守地传授医学知识白求恩同志除医院第一线工作外,还充分利用一定时间培训卫生工作人员,不到两年里,先后编写了《战地救护须知》、《战伤医疗技术》、《初步疗伤》、《战地外科组织治疗方法草案》、《消毒十三步》等20余种医疗卫生教材,培养了一大批能独立工作的战地医务人员。除此之外,还着手编撰了以战地救护为主的实用性医学专著,如《医院的组织和技术》一书,是白求恩同志一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医疗技术著作。正如白求恩在该书《自序》中所说的:“这本书是根据我在八路军从事卫生工作十八个月的实际经验写的……。这本书贡献给我们卫生工作的同志,作为我对他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钦佩的表示。这本书不是什么条文法典,它只是一些工作的参考材料和改善的指针罢了。……并将这本书献给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英勇善战的八路军。”《医院的组织和技术》一书译成中文后长达14万字,并附有插图幅。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医学技术书籍。它是白求恩同志丰富地战地医疗实际工作经验、广博地医学知识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十年宝贵传统容汇一体的总结,是白求恩呕心沥血的结晶。这本书很快发到了八路军、新四军中,广大医务人员争相传阅,爱不释手。考虑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白求恩详细总结了卫生工作中克服困难的经验。例如,木锯可以作离断刀,丝线可以代羊肠线,木棍、鞋、秣秸可以当夹板用,做麻醉口罩可以用纱布和纸板等等,这些历来从未有人为其著书立说的土方法,在白求恩的著作里第一次出现了,并且还用专篇针对客观条件采取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作法作了详细地介绍和说明。更令人注目的是,白求恩将他到中国后学来的红军的光荣传统写进这本专著里:他强调卫生部门必须“直属于师、团的领导和总卫生部”,一个领导人“不仅是要懂得技术,但更要懂得军事,特别是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他提醒大家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可以借用老百姓的门板或木板作担架,但用毕一定退还。”他还意味深长地写道:“记住,把手术中取出的弹片、子弹要交给受伤者本人!”因为,“这些从伤员身上取下来的弹片、子弹,是法西斯侵略罪行的铁证。今后他们经常想到或看到它,会激励着伤员们更加英勇奋战,还可以传给下一代……”。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置个人生死于度外部队领导考虑到白求恩同志的安全,尽量使医疗队离前线保持一定的距离。可是,白求恩考虑到抢救及时的需要,逐渐将距离二、三十里改变为十几公里甚至用直觉可看到前线。卫生部领导再三说服也无济于事。他认为,“抬一个伤员转移一里路最少需15分钟。那么二、三十里路呢?最少得5个小时。假如一个伤员每小时流失毫升鲜血,那么5个小就得流失2毫升,一个人的全部血量也只不过0毫升!这就意味着伤员的生命失去了抢救的可能!我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这笔账不得不算。可是,领导和同志们把我看成是一个特殊的人。当然从年龄上讲,我是你们当中最老的一个;从国籍上讲,我们有所区别,但我们都是反法西斯战士,都是阶级兄弟……。我从准备到中国的那天开始,就下定了牺牲一切的决心,请同志们理解我。”白求恩同志不仅是这样想的、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确实将个人生死置之于度外。如,一次为了一名股动脉出血气息奄奄的伤员,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血液抽出几百毫升,输到伤员体内。当部长得知后,他却说:“找这样的血型来不及了。我是‘O’型血,万能输血者,应该是无私的。”在场所有的伤员及医务人员无不为之感动。还有一次,白求恩的医疗队扎在离前线(齐会)七里地屯庄,枪炮声激烈地响了两个多小时,可是,伤员还没有运下来。白求恩站在小庙前的高坎上,焦急地向齐会方向眺望。突然,一团白色的烟雾在齐会升起,迅即随风飘散。此时此刻,白求恩意识到,这是敌人用毒气作战的的“毒瓦斯”。而战士们还没有防毒面具呢!于是,他一个箭步跃下高坎,翻身跨上马背,急促跟身边人员说:“我上前边去采取临时措施,同志们把我们原来准备的防毒口罩马上运上去,并要立即组织会体人员用纱布再做一批口罩,用石灰水浸湿,抓紧时间送上去。”白色的毒瓦斯气体,顺风蔓延,凶猛地向战士们扑去,有人晕倒了,情况十分紧急。就在这时,白求恩带领医疗队和担架队员上来了。战士们都先后带上了防毒口罩,避免了一场中毒伤亡事故。还有一次,按照白求恩的计划:年10月20日离开晋察冀军区去延安,然后由延安设法回国,他告诉同志们,“暂时离开回加拿大,我必须向全世界宣传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揭露国际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无耻行为,去唤醒那些还在沉睡的人,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争取更多的支持。”他计划于年“五一”节前返回军区。可是,正当10月20日白求恩同志准备启程的这一天,偏在这时,军区送来了紧急命令:日军以两万多兵力,向我晋察冀边区发动大规模的“冬季扫荡”。一听到这个消息,白求恩念头一转,旋即向部长坚决地要求说:“请批准我参加这次战斗吧,等战斗胜利结束后我再回国。”经过请示,军区批准了白求恩的请求。在这次战斗中,白求恩为抢救伤员左手中指被划破了。由于长期的疲劳和生活的清苦,白求恩的身体明显衰老了,抵抗力明显减弱了。不几天,手指伤口发炎,全身发烧,局部肿痛,面对“十指连心”的痛楚,他仍然同部队行军70多里路程,检查了多个伤员,为13个伤员做了手术。一天,从前线送来了一名患颈部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这伤员属于外科感染性疾病。这时候,医生们劝他说:“白大夫,您手指上的伤还没有好,这个手术就让给我们做吧!”白求恩却说:“这是一种严重性感染性疾病,病情严重,传染性强,还是让我来吧!”可是,就在白求恩为伤员纵横切开伤口的时候,他的手套又被划破了,无孔不入的病菌又一次侵袭了他受伤的左手中指,里应外合了。白求恩受到了致命的病菌感染,终于病情恶化。万万没有想到,本当启程回国、暂离前线的白求恩,却因工作需要留下,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于年11月12日壮烈牺牲了。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为什么白求恩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什么他能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仍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为什么他时刻想着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同志,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一句话,不就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解放全人类,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履行自己的诺言和天职吗?七、缅怀白求恩功德,弘扬白求恩精神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深情地写下了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一文。他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全中国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者,年,晋察冀边区军民在河北省唐县城南关修建了白求恩墓。全国解放后,党和国家又特地将他的遗体迁移到座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北京军区烈士陵园。在白求恩的墓地不远的地方,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和功德命名的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国人民解放医院”。医院是在晋察冀军区医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里,白求恩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半个多世纪以来,白求恩的名字,成为医院的光荣和骄傲;白求恩的形象,成为鼓舞医护人员奋勇前进的旗帜和楷模。年6月,医院题词:“做白求恩式的革命者,做白求恩式的科学家。”使这所诞医院重放异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忘我工作,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闪烁着白求恩精神火花的模范群体和个人,如李月华、林巧稚、张孝骞、吕士才、蒋英、周礼荣、王德理、李方圻、刘芳仪等一大批白求恩式的好医生。正是由于无数个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的努力,使白求恩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但是,前些年,由于受商品经济大环境许多共性弊端影响,由于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白求恩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在少数医疗卫生单位或医务人员中出现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工作马虎,生、冷、硬、顶甚至训斥病人的现象;极少数医务人员以自身技术为资本,或明或暗地向患者及家属要吃要喝、索钱索物;有些医疗单位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收入等等。这些问题尽管是个别的,但影响极坏,严重地玷污了医务人员的形象,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这是有悖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的。如果说同白求恩精神作一对照,岂不感到羞耻和惭愧吗?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各级医疗卫生部门更要加强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要结合学习卫生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使广大医务人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开拓进取;进一步学习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高贵品质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开创精神,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提高业务水平,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开展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活动与医疗卫生系统的治理整顿工作结合起来,抓好医德教育,落实医德规范,坚持廉洁行医,以全新的医疗作风取信于民,使整个医务界在亿万群众心目中树立起更完美的“白衣天使”形象。(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于年5月在十堰召开的“湖北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会”大会宣读交流)免责声明:梅川通平台致力于好文推送,所发内容互相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做删除处理。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请联系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