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相关专业之外科

第四章外科疾病

第一节外科急性感染

一、概论

1.定义:一般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

2.分类: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感染两大类。

按病程分可以分为急性(病程在3周以内者),亚急性(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慢性(超过2个月者)。

3.病因:

葡萄球菌:革兰染色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很强,其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

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脓液特点是比较稀薄,淡红色,量较多。易引起败血症,一般不发生转移性脓肿。

大肠杆菌: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脓液稠厚,有恶臭或粪臭。

绿脓杆菌:革兰染色阴性,脓液特点淡绿色,有特殊的甜臭味。是继发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的烧伤的创面感染。

变形杆菌:革兰染色阴性,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面积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脓液具有特殊的恶臭。

4.病理

(1)分为四个阶段:早期浸润阶段、化脓坏死阶段、吸收修复阶段和慢性迁延阶段。

慢性迁延阶段可以形成溃疡、窦道、瘘管。

溃疡:体表软组织感染后坏死脱落,引流不畅,坏死组织不能及时清除,创面经久不愈。

窦道:脓肿穿破或切口引流不畅,脓腔内留有坏死组织,一端开口于体表,一端为盲端,经久不愈。

瘘管:软组织或内脏的脓肿向外穿破后形成的管状组织缺损,一端开口于体表,一端到达内脏。

(2)影响病程演变的因素:致病菌的毒力、局部抵抗力、全身抵抗力和及时正确的治疗。

(3)感染的结局: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脓肿;转为慢性感染;感染扩散。

5.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的病证。

6.诊断:波动感是诊断浅部脓肿的主要依据。

7.治疗要点:局部治疗:患部制动、休息;物理治疗;手术治疗。

全身治疗: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治疗。

二、疖

1.病因: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2.临床表现:局部表现:红肿痛的小结节,肿大后呈锥形隆起。

全身表现:无明显症状;如发生在“危险三角区”,容易沿内眦静脉—眼静脉—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颅内感染。

3.治疗要点:避免机械性摩擦、搔抓和捏挤;局部物理治疗。

三、痈

1.病因: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颈部的痈称为“对口疮”

2.临床表现: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界限不清,破溃后呈蜂窝状。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

4.治疗要点:全身治疗(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局部治疗,过大应手术治疗。唇痈不宜采用手术治疗。

四、蜂窝组织炎

1.病因: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是厌氧菌。

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2.临床表现:浅表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无明显界限,中央部位常因缺血发生坏死。

组织松弛部位的病变:疼痛较轻。

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

4.治疗要点:患部休息;局部物理治疗;全身支持和抗生素治疗;无效则多处切开引流。

五、丹毒

1.病因: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细小伤口入侵。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2.临床表现: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典型表现为鲜红、触痛、灼热、边界清楚和硬性红斑,手指压之褪色。红肿处可出现水疱、大疱或脓疱。

3.治疗要点:(1)患部休息、抬高患肢(2)局部物理治疗(3)全身抗生素治疗(4)对因足癣引起的下肢丹毒,应治疗足癣。

六、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

1.病因: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2.临床表现:

(1)急性淋巴管炎:分为网状淋巴管炎和管状淋巴管炎。丹毒为网状淋巴管炎。管状淋巴管炎常见于四肢,下肢多见。管状淋巴管炎分为深浅两种。表浅的特征是在伤口处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

3.治疗要点:及时治疗原发病;早期物理治疗;抗生素治疗;如形成脓肿,及时切开引流。

七、脓肿

1.病因: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临床表现:浅部脓肿:表现为局部红肿痛及压痛,继而出现波动感。

深部脓肿:弥漫性肿胀,疼痛及压痛,波动不明显。

3.治疗要点:及时切开引流;合理选择物理治疗;全身抗生素治疗;支持治疗。

八、甲沟炎

1.病因: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临床表现:指趾甲一侧或双侧甲沟之近端发红,肿胀、疼痛,继而出现脓点,流脓后见肉芽组织。甚至可以造成指趾甲的脱落。

3.治疗要点:早期物理治疗;有脓液切开引流;必要时拔去指甲;必要时抗生素治疗。

九、阑尾炎

1.病因:分为三个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蜂窝织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坏疽性)。

结局:炎症消散;感染局限;感染扩散。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第二节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病因: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2.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1)周围型:临床症状不明显,通常感觉小腿部疼痛或者发胀感,腓肠肌有压痛,Homans征阳性。

(2)中央型:为髂骨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起病急,局部疼痛、压痛、腹股沟韧带以下患者肿胀明显,浅静脉扩张,在股三角区,可扪及股静脉充满血栓所形成的条索状物。发热,不超过38.5℃。可发生肺栓塞。

(3)混合型:临床表现为两者表现相加。

3.治疗要点: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周围型及超过3日以上的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垫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平面,不可加压治疗。

开始起床活动时,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使用时间因栓塞部位而异。

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者使用1-2周;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使用不超过6周;髂骨静脉血栓形成使用3-6个月。

2)溶栓疗法: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并发肺栓塞,在发病1周内使用溶栓药。

3)抗凝疗法

4)物理治疗:切忌使用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2)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期在3日以内的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

二、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1.病因:本病与感染、肢体外伤、静脉内置留插管超过24小时等有关。

2.临床表现:病变静脉区呈红肿条索状,明显疼痛和压痛,局部皮温升高。炎症消散后,皮肤留有色素沉着,无全身症状。

3.治疗要点:抬高患肢;局部物理治疗;适时用抗生素。

第四节烧伤

一、概述

1.定义:烧伤是以火焰、热水、热蒸汽、热油、电流以及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作用于人体皮肤、粘膜、肌肉、骨骼等组织造成的损伤。

2.烧伤分度和病理特点

烧伤分为三度。

I度:皮肤仅出现红斑,真皮层充血、水肿或有白细胞浸润,一般一周内痊愈,不留瘢痕。

浅II度:有大面积的水疱,坏死组织仅限于真皮浅层,一般2周愈合,不留瘢痕。

深II度:深II度和III度烧伤为深度烧伤。表皮和真皮大部分坏死或凝固,原有组织消失,3-4周后愈合,有轻度瘢痕。

III度:皮肤全层坏死,深达肌层和骨或骨髓。早期皮肤苍白、干燥后呈半透明,伤后上皮不会再生,只能植皮,愈后多发生挛缩,并有功能障碍。

3.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

(1)九分法:头为9%,一侧上肢为9%,一侧下肢为18%,躯干前为18%,躯干后为18%,会阴部为1%。

(2)手掌法:患者本人手掌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

至尊宝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公立医院
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yganv.com/zyys/9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