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折叠人生他被敲断了双腿脖子脊

作者:震惊叔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人物》、更深圳more

今天的这篇文章,令我非常的感动。

医者仁心,多么伟大的医生,让这些病人完全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还有那位伟大的母亲,不离不弃的家人。

他们诠释了什么叫坚强的活着。

祝福他们!

或许普通人难以想象,对有些人而言,面朝前方直立行走是一件完全做不到的事。这个看似匍匐在轮椅上的病人叫李华,是一位世界罕见的“3-on折叠人”,他的下颌紧贴胸骨、胸骨紧贴耻骨、面部紧贴股骨,整个人蜷缩如虾米状,紧紧折叠在一起。图源于

更深圳more他得的病叫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医学上至今难以做出解释,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李华的骨骼弯曲程度属于极端情况,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得病前,李华曾经是个英俊帅气的小伙子。年,他19岁,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膝盖疼,村里赤脚医生、县里大夫都认为只是某种炎症,但情况愈演愈烈,到6年时,李华只能在轮椅上活动了。坐上轮椅以后,他生活的直径大大受限,弟弟出去做工,他就在家里吹吹口琴排遣消愁,春节的时候写写春联卖钱。图源于

深圳卫健委他的老家在湖南永州的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家人对医学和身体健康也没有良好的认知,本来也许在早期吃药就能遏制的病渐渐失去控制:李华的炎症开始向背部扩散,渐渐身体不能再直立,脸渐渐向大腿一点点贴近,脊柱变形,贴紧的肚皮开始因为汗液向内腐烂……他的身体形态像一把折叠的小刀,脸离大腿最近处只有1.86厘米,生活也不能自理。而且,他再也吹不了口琴了。李华医院看病时,别人都看不清他的脸,他也不能看到别人,用餐的时候只能把餐盘放低,从侧面细小的缝隙中一点点扒拉饭菜,吃得非常艰辛。陪着李华治病的是他的妈妈,从40多岁带他看病开始,今年已经71岁。脊柱骨病科的主任医师叫陶惠人,94年硕士毕业,两年后开始在骨科急诊带组,是非常权威的专家。陶医生之前做过许多畸形脊柱校正的手术,都不算容易,因为脊柱撑起了人体的躯干,是保持人体直立性的重要部分;而要需要把长歪的骨头“掰直”,非顶尖的骨科大夫不能完成。而这次弓成“9”字型的李华,几乎是陶医生见过情况最严重的病患。这样后凸畸形的患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从哪里下刀,如何进行麻醉,会不会有瘫痪风险,感染了又该怎么办等等,各种问题都萦绕在陶医生心头。陶医生说,这次手术的难度相当于“攀登珠穆朗玛峰”。而面对种种风险,李华的母亲坚持说这手术该做,因为如果“不治好,(以后)我又死掉,谁来照顾他?”家属下定决心,陶医生定下了治疗方案,年8月15日,李华接受了第一次手术。第一次手术的目标是锯断大腿根部与骨盆连接处的两处股骨颈,以便让他顺利的趴在手术台上、接受后面的治疗。李华的身体状况不同于常人,有骨质疏松的风险,可能造成血栓,而对手术来说挑战最大的,是麻醉这一项。李华需要在清醒的状态下被麻醉,不仅需要医生技术高超,还需要患者高度配合。因为这根麻醉管需要在人清醒状态下从鼻腔里穿进,通过喉管抵达肺部,异物感会使很多患者不适甚至抗拒,几个小时无法操作成功,如果这样手术很难进行。而李华安安静静,管道一点点深入他的肺部,他被麻醉了。可是后续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负责主刀的医生吴尧平发现,即使自己能把两块几乎黏在一起的僵硬骨头分开,也无法让头部和大腿相距超过10厘米,腿完全无法掰开到理想效果。第一步受限,后面的治疗方案也要改,本来需要截断腰椎和胸椎,陶医生只能截颈椎。而截颈椎很难,需要在颈胸交界的部位把李华的脖子打断、复位,再把头抬起来。在颈椎悬空的状态下手术,之前没有先例,更没有老师能教陶医生怎么做。从06年开始做脊柱侧弯手术到现在,陶医生不是没遇到过很难下手的病患,但这次情况更复杂。他日夜翻找相近的英文文献,反复询问病情,和之前的经验比对考虑。年8月8日,李华的第二次手术提前进行,这场手术持续了六个半小时。医生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切开李华的皮肤,剥离掉相连的肌肉,凿开脊椎;陶医生指挥着大家,一毫米一毫米地把他的头往上抬。这个手术很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有瘫痪的可能,而问李华妈妈时,她却豁达地笑了:“心疼,肯定是心疼的……但是这样的苦他吃一点,没关系。”坍缩了二十年的人,重新撑起胸膛的意愿格外强烈。好在第二次手术很成功,身体弯曲很多年的李华抬起了头,医生打趣地问妈妈:“看到儿子抬起头,你高兴吗?”妈妈没有说话,笑着走过来,给几位医生送出了大拇指。看到李华在精心手术下头部已经能直立,医生们都受到了鼓舞,这是李华入院以来,第一次被日夜相处的医护人员看到正脸。“他长得还挺年轻。”医生笑着评价。第三次手术要截开胸椎复位,将弯曲的脊椎拼直,这也意味着李华能够直立。但是李华术后发起了低烧——低烧有很多种情况,如果感染的话,后果是灾难性的。从6月到10月,李华要做四次大的手术,一次次开刀,李华的身体会越来越差,免疫力会越来越低;而感染意味着重新开刀,他将受到又一次的重创。非典时期在广东感染部门的医生来为他问诊,大家经过一个礼拜的艰难排查,可以确定李华是炎症而非感染,等到用药后症状也慢慢消退时,专家组进行了第四次手术,髋关节置换。虽然这些都是有过先例的手术,然而组合起来难度不小。麻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的医生都悬着心,为他的身体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第三次手术历时10小时5分,第四次手术7个小时,经过层层考验,李华折叠的身体被打开,换上了新的关节,生活的大门已经徐徐为他敞开,希望就在前方。李华的肌肉在0余年的瘫折生活中萎缩了不少,手术后,他需要进行大量的复健训练:从第一次站立,到颤抖着手走路,从重新学会迈步,到从这张床走到那张桌子。他学会了扶着辅助器械,慢慢走到桌前,对医生护士展示自己擅长的毛笔字;他可以挺直上身,大方地把饭菜送进嘴里,虽然缓慢,但是动作看起来很是优雅;这次,李华终于能吹自己心爱的口琴了。他对着乐谱,一边吹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调子,一边用脚趾轻轻打着节拍。双眼平视的时候看到的妈妈,比狭窄视野里的小缝隙看到的更多,妈妈推着李华出门散心,看这个代表中国最巨大变化的深圳城,看蔚蓝的大海。李华发现日夜为自己奔波的妈妈老了,头发也白了许多,自己反而有些愧疚;而妈妈的心愿很朴素,希望儿子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修房子,结婚,过上正常人的正常生活。之前李华的所有生活状态都在轮椅里进行,一日三餐需要母亲喂食,生活根本无法自理,这些年,这位勇敢的妈妈承受了太多太多。陶惠人医生成了母子俩的大恩人,李华说:“陶主任对我是救命之恩,除了母亲的养育之恩之外,他是第二个了,医生也像妈妈一样。”陶医生则说,人这一辈子,有时候能做这么一个事儿,不管是什么结果。我知道做完这个就到头了。医生们都很喜欢李华,在医患矛盾日益紧张的今天,温和的李华和配合的家人是他们治病的强心剂,大家送了李华一把新的口琴,医院里过了生日,还给他切了水果吃。年6月13日,到00年6月13日,李华在生命的第46个年头,开始了新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4场大手术后,李华的治疗费用高达70万,但是医保能报销50万,某个为脊柱畸形患者服务的公益基金会为他捐助了14万,加加减减,李华家里大概需要承担几万元。李华大半辈子的挣扎,只为了变成一个抬头挺胸的人,拥抱普通的人生。就像陶惠人的另一位患者所说的那样,人生既有长度也有厚度,他们也想要厚度。现在,大家都喜欢说人生不值得,但总会有那么一瞬间,被一些人的蓬勃力量所触动。我们眼中平庸无奇的生活,已经是他们需要用尽全力攀登才能到达的彼岸了,普通人平安健康地活在世界上已经再幸运不过,又有什么资格不用力生活呢?“请你打开电视看看,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地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或许生活真的不容易,但是无论如何,还请努力吧。

最后,

还是要说一下。

文末增加了“分享”“点赞”“在看”。

记得要一键三连哦!

这样就永远不会失联啦~!:)

-END-

排版来源:听书圈儿

版权声明:图文源自网络,转载仅供思考与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深表敬意。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kyganv.com/zyyy/11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