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俗称拉肚子。
天气越来越冷,到了冬季,有些人会经常拉肚子,很多人把腹泻简单的归根于“吃坏东西”,殊不知,腹泻作为一种广泛的流行病,对健康危害极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腹泻的致死率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之后,高居各种疾病死亡率的第四位。一项针对我国七省一市的抽样调查推算表明,我国每年的腹泻患者达到8.36亿人次,儿童的比重很大,占2.93亿人次。
01
一顿饭让大厨反复腹泻六年
陈师傅今年63岁,退休前当了四十多年的厨师,擅长烹饪各种美味佳肴,尤其是杭帮菜。“身为一名厨师,首先要对各种食物的特性了然于胸。”聊起做菜,陈师傅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擅长烹饪的大厨,却栽在了六年前的一次聚餐上。
陈师傅平时喜欢喝酒,一天工作结束,就和徒弟们到街边的烧烤摊“喝两杯”,点了几个小菜和啤酒,边吃边聊,吃完之后,就各自回家,并没有感到什么异样。第二天清早,陈师傅却腹泻不止。“当时就是一直拉稀,像水一样,我家老太婆就赶紧去药店买了止泻药,才慢慢缓和下来。”说起这次经历,陈师傅还心有余悸。
那次聚餐之后,陈师傅的“腹泻”却一直不好,每天水样便或稀便,多则一天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期间尝试过各种治疗方法,大便次数都无法减少,大便也不能成形。半年前,经过病友介绍,陈师傅找到了在桐君堂东新馆坐诊的李山平主任中医师。
李山平医师考虑到患者病史较长,让陈师傅做了大便培养检查和肠镜检查,“结合四诊,病人辨证为肝气犯脾,湿热内蕴下注肠道,于是,给予疏肝健脾、清化湿热的治疗。”
陈师傅服用第三剂时,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到一日3—4次,三诊时,大便已减少到每日两次,大便已成形,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陈师傅排便恢复了正常,至今未复发。
02
久泻不愈,你是哪种类型?
像陈师傅这样的长期腹泻,不仅给生活造成不便,更会引起气虚,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为各种“外邪”所伤;其次是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诱发营养不良。在中医看来,久泻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脾虚型腹泻
多见于年轻人,主要由长期饮食不规律、吃过多生冷食物,寒气伤脾所致。有些患者面色发黄,或面部有不均匀的色素斑块,食欲减退,经常腹痛;有些食欲虽好,但食后即泻,大便次数多且量大。
脾虚型腹泻的患者要注意规律生活,戒烟酒,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餐后不宜立即饮水。食物宜清淡、易消化、温度适中,少吃西瓜、螃蟹等生冷食物,忌食浓茶、咖啡。
肝郁脾虚型腹泻
多由情绪抑郁、急躁等精神因素引起,一旦出现腹痛,很快就会引发腹泻,之后疼痛减少,大便较稀,同时伴有肠鸣声,患者舌苔发白。
这类患者首先要进行减压调节,转移注意力,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出现抑郁等负面情绪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脾肾虚寒型腹泻
临床上中老年人的“五更泻”(也称“鸡鸣泻”)就是脾肾虚寒型腹泻的一个典型表现。由于凌晨是人体内阳气最弱的时候,肾阳虚而不能温养脾胃,则大肠不固,因此脾肾虚寒的人此时尤其容易出现腹痛、腹泻,且大便腥稀,同时肚子发凉、发胀,时常伴头晕、胸闷等症状。
此类患者首先要注意保暖,可时常在腰腹部用热水袋焐一焐,必要时也可进行理疗;其次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平时要多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
大肠湿热型腹泻
若出现大便黏稠或伴有黏液,肛门有痛灼感,时常有口苦、口中发黏等症状,多为大肠湿热型腹泻,通常因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洁所致。
李山平主任中医师特别提醒,长期腹泻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大便常规检查,以及肠镜检查。腹泻症状较重时,如出现高热等症状,不可擅自服药,应尽早就医,以免延误诊治,出现危险。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得李山平主任中医师在浙江在线预约诊疗平台的挂号通道~
监制:曹漪洁
主编:尉洁婷责编:陈雨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