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睛上如果长了颗“痘痘”,可千万别用手去挤。
这个“痘痘”的学名叫麦粒肿,小名叫“针眼”,不但大人小孩都会长,而且可能会反复长。
它看着只是小小的一粒,但如果你用手去挤,它就可能让你颅内感染。
什么是麦粒肿?麦粒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针眼”,学名“睑腺炎”,常见于儿童和老人。
它是一种由细菌(常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睑腺炎症,我们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睫毛根部的皮脂腺或者毛囊发炎。
它出现的位置不一,当它出现在眼皮外侧时,称之为“外睑腺炎”或“外麦粒肿”,而当它出现在眼皮内侧时,则称之为“内睑腺炎”或“内麦粒肿”。
但无论是哪种,它的出现通常都会导致孩子的眼睑皮肤红肿,且伴随着明显的疼痛感,有时还会出现脓肿。
孩子为什么会反复得麦粒肿?这得先从为什么我们会得麦粒肿,开始说起。
一是由于用眼不当造成的。
许多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都会长时间地看书、看电视或玩电脑,眼睛缺少休息的机会与时间,就会增加出现视疲劳的几率。
而当孩子出现视疲劳时,他们眼睛周边的肌肉会呈收缩状态,并将睑板腺开口堵塞,致使油脂分泌物被堵塞在局部组织中,从而出现炎症,增加麦粒肿的患病风险。
二则是由不注意眼部卫生引起的。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用脏手揉眼睛,导致附着在手上的细菌进入孩子的眼部,并在眼睛“安营扎寨”,“为非作歹”。
这也是最容易让孩子患上麦粒肿的“元凶”。因此,帮助孩子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反复得麦粒肿,除了这两种原因,还有一些间接或特殊的原因,比如:
1.孩子上次患病时,脓肿里的脓液没有被完全排干净
有些家长在孩子患了麦粒肿后,医院,而是用“土方法”如用猪毛或针给孩子挑破脓肿,挤出脓液。
别再这样做了!
这样的方法不但可能因器具消毒不当,引起孩子出现更严重的细菌感染。
还有可能会因为家长操作不到位,使得脓肿中的脓液不能被完全挤出,导致脓腔中仍存有少量的脓液。
这不但不能令孩子完全康复,还会令麦粒肿反复发作。
2.孩子患有眼周慢性炎症
一些孩子除了总是长麦粒肿,眼睛还出现了灼烧感、分泌物增多,或是眼睑缘充血、肿胀、有鳞屑等,这很有可能是患上了睑缘炎!
睑缘炎是一种慢性炎症,通常由细菌、过敏反应所引起。它所引起的睑板腺功能障碍,会让睑板腺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引起继发麦粒肿。
3.孩子感染蠕形螨
感染蠕形螨的孩子,大多是因为平时用眼不卫生这一不良习惯所导致的。
由于蠕形螨主要的食物来源为皮肤的碎屑和腺体的分泌物,因此,它们为了生存,会在眼部十分频繁的活动。
在它们活动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会将睫毛或是皮肤表面的细菌带入腺体之中,从而引发腺体炎症,继而导致睑缘炎和麦粒肿的发生。
4.孩子患有糖尿病对于一些患有糖尿病的孩子来说,在血糖没能控制好的情况下,也极其容易反复感染麦粒肿。
这是由于他们的免疫细胞在高血糖的作用下受到影响,致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眼部更容易受到感染,从而增加了麦粒肿的患病几率。
5.眼部的不同腺体发炎
和我们的皮肤上有很多的毛孔以及皮脂腺一样,我们的眼睑也长有许多的腺体。
例如,我们的上眼皮大约长有25~40个睑板腺,下眼皮则有20~30个睑板腺。
在受到细菌感染时,这些睑板腺每一个都存在发炎的可能性。
因此,当孩子的麦粒肿反复发作时,虽然外表看上去好像是在一个地方,但很有可能是因为不同的睑板腺发炎所导致的。
述(最多18字得了麦粒肿如何护理?01.热敷一般情况下,在孩子患上麦粒肿的早期,家长们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消退炎症,减轻痛苦。
热敷时,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使用干净的毛巾;
②毛巾不宜过烫;
③热敷力度不宜过大;
④每日3次,每次15分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倘若炎症得不到明显的控制,家长们就别再给孩子热敷眼睛了,医院才是最好的选择!
02.用药
当孩子患上麦粒肿时,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抗生素滴眼液,如托百士眼药水等,或是选择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眼膏、托百士眼膏等,进行治疗。
很多妈妈可能会担心,这类激素性药品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别担心,首先,这些药物都是符合国家要求的儿童可用药物;其次,它们都属于处方药品,需要有医生开具的处方单才可以购买,而医生则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用药安排。
因此,家长们在给孩子使用药品时,严格遵守医嘱,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了!
另外,在给孩子用药的前后,家长们还需要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如及时用干净的毛巾清除眼睑与睫毛根部的分泌物。
03.看医生麦粒肿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手术治疗。
但倘若孩子的麦粒肿已经形成脓液,或者脓液长时间不退时,家长们则应立即带着孩子就医,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门诊手术进行减压和引流排脓。
总而言之,在孩子患上麦粒肿时,家长最好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拿不准注意的时候,医院,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而不是采用一些广为流传的“土方子”,如用手挤压、用猪毛扎破等。
这些“土方法”不但可能会导致炎症扩散,形成眼睑蜂窝织炎,严重的话,还可能会造成颅内感染,或是引发更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等,威胁孩子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