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
事
叙事护理是叙事医学的一部分,是把后现代心理学中的叙事治疗理念方法与临床护理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心理护理模式与方法。
叙事治疗强调“人生就是故事,故事就是生活”、“科技与人文是医学的两支翅膀,只有比翼,才能齐飞”。理念是用尊重、谦卑、好奇的态度来面对生命。叙事治疗强调的不是技巧而是态度,只有生命才能进入生命、只有灵魂才能与灵魂交流。叙事护理不是以改变病人为目的,强调的是对病人生命的了解与感动。
患儿李某城,男,3岁,1周前出现颈部红肿,伴反复发热,吞咽疼痛。门诊以梨状窝瘘、颈部蜂窝组织炎收入院,次日在全麻下行梨状窝瘘修补术+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日禁饮食。患儿饥饿、腹痛、哭闹,患儿父母情绪紧张、焦虑。
术后第一日遵医嘱留置鼻胃管进鼻饲饮食。责任护士是刚从其他科室调入的护士,没有给这么小的孩子插过胃管,担心孩子不配合。我和助理曹雪婷准备好用物,打算去给孩子插管。到了床前,发现王惠忠主任早已等在那里,给孩子讲了为什么要插这个胃管,插管的时候有什么不舒服,怎么配合。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主任给一个年仅三岁的娃娃讲治疗,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懂事的孩子,并且要亲自给孩子插胃管,这对于孩子和他年轻的父母来说,得是多大的尊重和安全感。
看到孩子还是有点恐惧,我指着胃管让他看看:“城城你看,这个管子像不像一根面条。待会咱们把它从鼻腔续下去,你就像咽面条一样往下咽,然后就可以通过它喝到牛奶了,肚子也不会饿了,好不好?”我拿着盐水棉签给他擦鼻腔的时候,先在他爸爸脸上擦了擦,跟他说你看我给爸爸擦擦,凉凉的一点不难受,你试试,在他脸上点了两下。“哎,凉凉的,好舒服呀!”趁他还在体验脸上凉凉的感觉,没有反应过来,快速换了两根盐水棉棒,给他清理了鼻腔。小家伙的表情好像在说:“不疼啊!”我固定住孩子的双臂和肩膀,爸爸固定住孩子的头部,王主任轻轻的经右侧鼻腔插入胃管,到了咽部,我说:“城城,往下咽面条了,大口咽。”孩子虽然哭了几声,但是一动不动,非常配合,很顺利的插好胃管。确认好胃管在胃内之后,我拉起城城,“来咱们坐起来,不要动,让雪婷阿姨帮你固定好胃管。”
王主任说:“放心,这孩子肯定不乱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经过这些天的痛苦,他知道什么是为他好,经一事长一智,这小子将来长大能成事。”
果然,城城非常配合的坐在床上一动不动。接下来,我们给孩子鼻饲了温水和牛奶,做了相关健康宣教。不管说什么,孩子爸妈都好好听、好好配合,因为在医生护士眼里孩子这么懂事,爸妈不能拖后腿啊。原本紧张焦虑的情绪,也变得踏实、镇定起来。孩子生病是实事,积极面对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度过难关。
这个叙事护理的案例虽然简单,没有完全套用“外化、解构、改写、外部见证人、治疗文件”五大核心技术,仅仅把“插鼻饲管”外化为“咽面条”,减轻了患儿的恐惧心理,便于患儿理解和配合护理操作。运用了“尊重”的叙事精神,正向引导患者和家属帮助他们正视疾病所带来的苦难。
一句肯定的话,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王主任的几句话,不但帮助孩子治好病,还见证了他的懂事,认定他有能成事的潜质。这种力量,足以温暖一个孩子的一生。这或许就是我们开展叙事护理希望看到的小美好吧!
供稿:咽喉头颈外科徐会娟
编辑:陈圆
审核:宣传科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