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以回肠末端淋巴结的病变最为明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神志淡漠,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胞减少等。本病以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多见。
1.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肥达反应是其特殊的辅助诊断指标。
2.病变和临床联系
伤寒是感染性疾病,主要受损害的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表现在肠道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和骨髓等处,其中又以回肠淋巴组织改变明显,主要表现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伤寒杆菌又可释放内毒素,全身许多器官可受累。
炎症类型属于急性增生性炎症,以吞噬细胞的增生为特征。特征性伤寒细胞是由吞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和受损淋巴细胞、红细胞及坏死细胞碎屑形成,此细胞具有病理诊断意义。伤寒小结:也叫伤寒肉芽肿是伤寒细胞的聚集体,为伤寒特征性病变。注意: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无中性粒细胞渗出。
(1)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最明显,病变过程: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溃疡期有一定的特点:肠道溃疡呈椭圆形,边缘稍隆起,底部高低不平,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与肠结核溃疡形态不同。
(2)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1)肠系膜淋巴结:以回肠下段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显著,有大量巨噬细胞,可有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形成。
2)脾:以肿大为特征,中等增大,镜下有大量巨噬细胞的增生。
3)肝:肿大,质软,可见散在的、界限清晰的伤寒小结。在汇管区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3)并发症:1)肠出血和穿孔。肠穿孔、肠出血是本病的主要死因;2)支气管肺炎,小儿多见;3)胆囊、脑膜和肾均可感染伤寒杆菌。胆囊的感染最常见,可以转为慢性,成为传染源。
8.1.3细菌性痢疾
多发于儿童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引起,累及结肠为主,夏秋季多见。
痢疾杆菌主要有四种类型:福氏菌、鲍氏菌及宋内氏菌、志贺氏菌,均产生内毒素。其中以志贺氏菌毒性最强,还可产生外毒素,但我国常见的是福氏菌。
1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严重病例,回肠下段以后的肠段均受累。
2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发生在肠道,过程可以总结如下:起初呈急性卡他性炎→假膜性炎→溃疡形成→愈合形成浅表瘢痕。卡他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及炎性细胞的浸润。假膜性炎粘膜表层坏死,以及大量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素与炎性细胞、细菌一起形成假膜。此为本病特征性病变,假膜首先出现于粘膜皱襞顶部,呈糠皮状,后期可融合成片。愈合期形成的浅表瘢痕一般不引起梗阻。
(2)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多从急性菌痢转变而来。其中福氏菌感染的患者转为慢性者较多。病变反复发作,溃疡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可造成肠腔狭窄。慢性患者常为传染源。
(3)中毒性菌痢:是细菌性痢疾最严重的类型。可引起中毒性休克。特点:①多见于2~7岁儿童;②由毒力低的痢疾杆菌引起;③肠道病变轻;④起病急骤,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3临床表现
毒血症可引起发热、头痛和乏力、白细胞增多。肠痉挛可有腹痛、腹泻症状。炎症刺激直肠壁,可有里急后重和排便频繁,大便初为粘液便,然后可转为粘液脓血便,偶尔排出假膜。严重者可有电解质紊乱或休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