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将肩膀疼和五十肩划等号

一、单纯的颈肩疼痛

单纯的颈肩疼痛是指无四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的颈肩痛。常见的疾病有:

(一)颈部外伤引起的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但未压迫刺激脊髓及神经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颈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困难呈“军人颈”外观,受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肌肉呈痉挛状态,颈椎活动受限。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可观察责枢椎的情况。CT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及骨块的移位情况。

(二)颈部肌纤维织炎

凡寒冷、潮湿、慢性损伤及不良体位如高枕、长期低头工作等均可引起颈背部肌筋膜组织出现水肿、充血以及无菌性炎症,患者主诉颈背部弥漫性疼痛,晨起时重,活动后可稍减轻,但活动过多后再次加重,自觉颈背部有负重感,多能在病变部位找到压痛区或点,颈部活动正常,击项试验阴性,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本病无需做CT或MRI检查。

(三)颈型颈椎病

患者自觉颈后部不适,酸胀疼痛,有负重感,常于着凉、长期低头工作后突然加重。患者颈后部肌肉压迫时有酸胀感,但疼痛不明显,颈部活动可有轻度受限J线片可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在过屈或过伸位可有部分患者有颈椎体间不稳征象即呈轻度阶梯状。当颈部代偿性地重建稳定性后此病即可自愈。

(四)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多首先侵犯骰骼关节,逐渐向上进展,引起腰、胸段脊柱强直,但它侵及颈椎时可引起颈部疼痛,有僵丽且在晨起时较重,活动后缓解,晚期可导致脊柱强直或髓关节强直,由于疼痛患者多位于屈曲位,常引起驼背畸形,若颈部再屈曲强直则身体成了弓状,患者不能抬头而双目不能平视,患者生活十分不便,HLA-B27阳性率较高X线表现则多典型,脊柱呈竹带状,能骼关节正位片对于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颈椎良性肿瘤

颈椎骨良性肿瘤以骨样骨瘤、嗜酸性肉芽肿及骨血管瘤较为多见,且由于颈部神经末梢较丰富敏感,患者早期多自觉局部疼痛,开始疼痛轻微或酸痛,易误诊为颈部肌纤维织炎,随着肿瘤的生长,疼痛也逐渐加重,以夜间痛甚,检查可在肿瘤部位多有压痛,颈后肌肉可呈痉挛状态,击项试验多呈阳性,注意做此试验应小心,用力不能粗暴X线检查有以下特点:骨样骨瘤一般呈圆形透亮,且直径不易超过1.0cm,边缘硬化冲央有巢状密度增高影,但若位于皮质外,由于皮质较厚,骨质重叠,病巢可能不明显。必要时可行断层摄影、TC或MRI,可明确显示病变。颈椎骨血管瘤典型者呈“栅栏样”表现是由于粗大,垂直的骨小梁影像所致,椎体外形可正常或由于压缩骨折呈楔状或扁平状,少数可呈蜂窝状或溶骨性或硬化斑点状改变。嗜酸性肉芽肿则椎体呈扁平状或楔形,骨密度一致,无椎旁阴影,椎间隙正常,但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六)颈椎恶性肿瘤

颈椎恶性肿瘤大多为转移瘤,原发肿瘤少见。全身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由血液、淋巴转移致颈椎,鼻咽部肿瘤也可蔓延至颈椎。患者多有原发肿瘤病史,也有的原发肿瘤不明显,而转移瘤发展较快。由于转移瘤生长较快,骨内压急增,患者可感到疼痛,以夜间痛甚,并逐渐加重,一般止痛药物无效,颈部活动可使疼痛加重,颈肌紧张,击项试验应慎用,可伴有恶病质表现。X线表现多为溶骨性破坏,椎体变扁而椎间隙正常,少数为成骨型,椎体密度增高或斑点状骨硬化,多为前列腺癌转移,混合型则两者兼有,但常以一型为主。CT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对于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者也可考虑ECT检查。碱性磷酸酶多升高,前列腺癌转移者酸性磷酸酶可升高,晚期可贫血。

(七)颈椎结核

早期无神经压迫症状的颈椎结核可引起颈背部疼痛,劳累后加重,夜间可减轻,咳嗽加重,患者常以手持下颌,颈部活动明显受限,患处有压痛及叩击痛,一般后突畸形较轻。血沉可加快。X线检查有典型改变,临床上常见者为椎体边缘型,骨质破坏发生于椎体上下缘的两侧和前后方,椎间隙变窄,可有死骨,咽后壁脓肿。椎体中央型较少见,椎体中部的松质骨首先发生破坏,椎体压扁,此应和椎体肿瘤鉴别。颈椎结核咽后壁脓肿在X线上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阴影增宽,多呈梭形、椭圆形,脓肿的位置常在病变椎体水平。CT检查可避免结构的重叠,能显示出X线片上不易发现的早期椎体破坏,并能对死骨进行准确定位。

(八)颈椎感染性脊柱炎

颈椎的感染性炎症少见,患者可出现一般性发热,也可高热,颈部疼痛、僵硬、活动明显受限,检查可见颈两侧椎旁肌痉挛,颈部活动使疼痛加剧,局部压痛,击项试验阳性。咽后壁脓肿尚可引起咽喉肿痛,吞咽不便。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升高J线表现于14d后尚可见椎体边缘骨质疏松,骨质破坏,CT检查可较X线片早日发现病变MRI在炎症的初期即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但其价格较昂贵,且尚未普及。颈椎特殊的感染有霉菌、布鲁杆菌、梅毒和雅司螺旋体。其诊断依据其相应的特异性检查。但其发病更加罕见。

二、伴有四肢麻木的颈肩痛

此类疾病是由于颈部病变压迫刺激了附近的脊髓产经、血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常见的有: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由于颈椎间盘的突出或脱出,钩椎关节或小关节的增生压迫了神经根所至。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伴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严重者可出现肌萎缩、肌无力、手指精细动作差。受累的神经根参与的胆反射在早期呈活跃,中晚期则减退或消失,但应注意双侧对比。击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及神经根牵引试验可呈阳性。X线检查可见有颈椎不稳,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等表现。本病一般无须做CT或MRI检查。

(二)脊髓型颈椎病

是由于脊髓受压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若脊髓前方受压,患者自觉双下肢沉重,活动不灵,抬步困难如缚绑腿感,走路不稳呈瞒珊步态,严重者可软弱无力。若以颈椎管狭窄为主则先表现为感觉障碍,开始为上肢逐渐发展为四肢麻木疼痛,且呈持续状态,数周或数月后出现上述的运动障碍。若脊髓一侧受压较重则出现Brown-Sequard征,受压侧肢体痉挛、无力、自主运动消失,而对侧痛温觉消失,感觉消失平面与脊髓受压平面多不一致,双侧腾反射亢进,骸、踝阵挛阳性。Hoffman、Barbinski、Chaddock、Oppenhim、掌额反射等病理体征阳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可减退或消失,严重者可肌肉萎缩及尿便功能障碍。若颈髓沟动脉受压或受刺激则先表现为上肢症状,然后才累及下肢,但仍以下肢症状为重。若颈髓锥体束表面受压则先下肢而后累及上肢,但仍以下肢症状为重。若颈髓前中央动脉受压或受刺激则上下肢同时发病,但以下肢为重。颈髓前方受压者以运动障碍为主,后方受压者则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

X线平片可表现为骨质增生,椎节不稳,椎间隙变窄及椎管矢状径狭窄等。椎管造影有助于明确受压部位及程度和范围,并能鉴别椎管内肿瘤、蛛网膜炎及脊髓血管畸形。但目前由于CT特别是MRI的开展,此项方法正逐渐减少。CT可清晰地显示骨刺,后纵韧带,椎管造影后CT可观察椎管内状态,脊髓断面的全貌及有无占位病变。MRI的出现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脊髓的受压、损伤、空洞、变性等能够清楚地显示,对颈椎间盘突出,椎管周围的炎性反应或脓肿能清晰地反映出其范围及程度。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本病是由于颈椎不稳、椎间盘退变或脱出。钩椎关节增生或其关节囊的充血水肿及动脉硬化等因素压迫或刺激椎动脉,以致椎动脉痉挛。狭窄、折曲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患者除自觉颈枕部疼痛外,主要表现为推一基动脉供血不足,如偏头痛、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视力减退、无意识障碍的碎倒产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少数病人尚可出现发音障碍。上述椎一基动脉缺血症状往往在旋颈诱发试验时呈阳性。应注意请眼科与耳科会诊以除外眼源性或耳源性疾病。有发音障碍者应除外喉部疾病及侧索硬化症。还应注意是否气管居中以鉴别有无胸骨后肿瘤。X线片可见颈椎不稳、退变。侧位应注意有无颈底凹陷。椎动脉血流图仅供参考。椎动脉造影能够明确诊断并提示手术方式的选择,但其技术要求较高,尚未普及且有一定创伤。近年来随着MRI的引进,椎动脉的MRI检查能够提供较清晰的图像,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大帮助,只是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四)外伤性钩椎关节病

因头颈部被撞击而引起椎一基动脉缺血症状。由于外伤导致钩椎关节创伤引起软组织水肿充血,纤维化甚至骨化,加之钩椎关节松动不稳而引起椎动脉受压或刺激而引起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偏头痛、头晕,有时恶心呕吐。颈部受伤椎节处可有压痛叩击痛,击项试验阴性,旋颈试验阴性,颈源性眼球震颤多为阳性。脑电图正常。X线无特殊发现,椎动脉造影或MRI可见其受压表现。

(五)颈椎管内肿瘤

颈椎管内肿瘤良性多见于神经鞘瘤、脊膜瘤、血管瘤及脂肪瘤,性多为神经胶质瘤。其肿瘤较小时首先刺激窦椎神经引起颈肩痛,当肿瘤生长压迫刺激神经根时引起上肢疼痛、麻木、肌力减弱等,患者可因闭气或咳嗽而加重症状。此症状晚间加重,白天或工作繁忙时可减轻。随着肿瘤的逐渐增大,可压迫脊髓,根据压迫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体征。临床多见脊髓前角、后角压迫症,Brown-Sequard脊髓半切综合征等。此期若手术治疗解除压迫,脊髓功能尚可恢复,若肿瘤继续生长,脊髓完全受压引起横断性损伤则预后不佳。X线平片一般无阳性发现。椎管造影可见肿瘤处呈“杯口状”缺损,与椎间隙不在同一平面。造影后CT尚能显示肿瘤大小、硬膜内外、髓内外、MRI则更加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确切部位,并可观察脊髓受压情况,应争取早期检查。

(六)颈椎肿瘤、结核

颈椎的肿瘤、结核的早期表现:如前所述,当肿瘤、结核压迫神经、脊髓、椎动脉时可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压迫神经根者引起上肢疼痛及麻木,应注意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压迫椎动脉者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应注意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动脉硬化症及高血压症鉴别;压迫脊髓时应与脊髓型颈椎病、椎管内肿瘤鉴。

老百姓对“五十肩”(肩周炎)已经耳熟能详了!由于该病好发于40-60岁之间,发病率又比较高,患者很自然地会把肩膀疼当成是肩周炎。

事实上,这种误解和多年来临床上把肩关节疾病笼统的归纳为“肩周炎”有关;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进步,医生们越来越清楚的发现,肩膀疼更多是源于另一种疾病——肩袖损伤!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肩袖损伤!

什么是肩袖

人体在站立位时,组成膝关节的大腿骨(股骨)“压”在小腿骨(胫骨)上,在重力帮助下膝关节有了基本的稳定;再加上周围的关节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稳定性进一步加强。

而肩关节的结构是上肢的大胳膊骨(肱骨)和躯干(关节盂)“贴”一起,重力不仅起不到稳定的作用而且起到了反作用。

此时肩关节的稳定全靠周围软组织的“紧拉”,而这些软组织中最重要的就是肩袖。

肩袖由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肌腱组成,它们在肩部由内向外伸向肱骨头,像袖子一样包绕在其周围并拉紧,使肱骨头紧贴在关节盂上,保证了肩关节的稳定性。

肩袖损伤即这几根肌腱的部分断裂甚至是完全断裂。

肩袖损伤及表现

慢性肩袖损伤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高达60%,多由于增龄致软组织退变或慢性劳损所致。

退变好理解,人体的自然老化必然会出现软组织的退变,只是发病早晚不同而已;

而慢性劳损多见于所谓“肩峰撞击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反复的肩部上举活动,如游泳、网球、羽毛球时,或者工作中如此反复的动作时,肩部增生形成骨刺,对肩袖产生撞击和压迫。

急性肩袖损伤则见于各年龄段,多与外伤或运动有关。

有时轻微的、不起眼的外伤如摔倒时用胳膊支撑、运动中不小心的扭伤或撞伤,都会造成肩袖的损伤。

就像吃饭咬舌头一样,虽然发生率不高,但这个“寸劲”可能会使肩袖损伤。

肩袖损伤临床表现为肩前方或外侧疼痛,一般位于肩部最外侧骨头的下方间隙处。

急性损伤时疼痛剧烈且持久;慢性损伤时表现为长期的钝痛,活动后加重,夜间明显。症状超过3周时,肩周围肌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没有另一侧那么丰满);超过3个月时,肩关节可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

如何简单判断肩袖损伤

肩袖损伤一般会有几个特殊体征,以下两个做起来比较简单,适合大家在家自我检查:

1.肩坠落实验:被动抬高患臂至上举90°~°,撤除支持,患臂不能自主支撑而发生坠落和疼痛即为阳性。

2.疼痛弧征:患臂向外上举60°~°范围内出现肩前方或肩峰下区疼痛即为阳性。(肩峰:即肩部最外侧的骨性隆起,肩部的最高点)

当有过肩部外伤或长期慢性疼痛,且以上检查为阳性时,建议骨科门诊就医;当医生考虑肩袖损伤时,一般还会通过核磁共振(MRI)检查来明确。

肩袖损伤的治疗

肩袖损伤的保守治疗方法和其他软组织损伤无异,包括:

休息:以不引起肩部疼痛为准;

冷/热敷:在疼痛急性期或每次活动后持续冷敷15分钟;其他时间可以热敷。

加压:疼痛加重期可用支具加压保护;

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外用膏药;

理疗:微波、激光、电刺激等均有利于缓解症状;

由于肌腱损伤后很难自行愈合,多数情况下建议手术治疗,不仅可以重建损伤的肌腱,去除骨刺以缓解其对肩袖的冲击和挤压、还可以清理发炎的关节囊等软组织。

手术通过微创关节镜来完成,仅在皮肤上留下几个筷子头大小的小孔;术后肩部一般需要吊带保护6周,通过康复锻炼,一般3个月后恢复正常体育活动。

(文字、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白颠疯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kyganv.com/zywh/7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